晨光与暮光那令人沉醉的柔和色彩,是地球大气层、阳光角度以及我们眼睛共同创造的杰作。这背后的科学原理非常精妙,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太阳高度角低,光线穿透更厚的大气层:
- 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阳光必须以一个非常倾斜的角度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
- 与正午太阳直射时穿透相对较薄的大气层相比,晨昏时分的光线需要穿过厚得多的大气层(有时甚至达到正午时的40倍以上)。
瑞利散射的增强与选择性:
- 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主要是氮气和氧气)和微小的尘埃、水汽等粒子会对阳光进行散射。其中,瑞利散射是造成天空蓝色和晨昏色彩的关键物理现象。
- 瑞利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意味着波长越短的光(蓝光、紫光)被散射得越厉害,波长越长的光(红光、橙光、黄光)被散射得越弱。
- 在晨昏时分:
- 蓝紫光被“过滤”掉: 当阳光穿过极厚的大气层时,大量的短波蓝光和紫光在到达我们眼睛的路径上就被反复散射到各个方向,最终被“过滤”或“消耗”掉了。
- 红光橙光“幸存”下来: 长波长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被散射的程度要弱得多,能够相对直接地穿透更厚的大气层,最终到达我们的眼睛。这就是我们看到天空呈现暖色调(红、橙、黄)的主要原因。
漫射光的优势:
- 晨昏时分,直接来自太阳的光线(直射光)虽然呈现暖色,但更重要的是,被大气层强烈散射的蓝光、紫光以及被云层、地面反射的光线,构成了漫射光的主体。
-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漫射光,强度相对较低,且没有强烈的方向性。它们均匀地照亮景物,极大地减弱了阴影的对比度和锐利度。物体表面被这种柔和的光线包裹,呈现出细腻的过渡和柔和的质感。
大气层中的“柔光板”:气溶胶和云层
- 大气层中悬浮的微小颗粒(气溶胶,如灰尘、水汽、污染物)和水汽形成的薄云或雾霭,在晨昏时分扮演着天然“柔光板”的角色。
- 这些粒子比气体分子大,会对光线进行米氏散射。米氏散射不像瑞利散射那样强烈依赖波长,它会把各种颜色的光都散射开来,但更倾向于向前散射。
- 这些粒子进一步散射和扩散光线,使光源(太阳)的轮廓变得模糊,光线更加弥散。这就像在摄影时使用柔光箱一样,让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减少了刺眼的亮斑和浓重的黑影,增强了色彩的过渡感。
丁达尔效应的视觉美感:
- 当阳光穿过悬浮着较多颗粒物(如尘埃、水汽)的大气时,光线被清晰地显现出来,形成光柱或光带(丁达尔效应)。这种现象在晨雾或暮霭中尤为常见,本身就带有一种朦胧、柔美的视觉感受,强化了光影的过渡感。
人眼的适应性:
- 在日出时,我们的眼睛刚从黑暗的夜晚适应过来,对光线非常敏感,即使是微弱的、色彩丰富的晨光也显得格外清晰和柔和。
- 在日落时,眼睛从明亮的白天逐渐适应降低的光线,同样能更细致地感知到色彩层次丰富的暮光。
- 这种从暗到亮或从亮到暗的过渡状态,也让我们对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变化更加敏锐。
总结来说:
晨光与暮光的柔和色彩,核心在于低角度阳光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这导致了:
- 色彩柔和(暖色调): 强烈的瑞利散射“过滤”掉蓝紫光,让红橙黄等长波长光成为主导色调。
- 光影柔和(低对比度): 大量散射光形成漫射光,成为主要光源;大气中的气溶胶和水汽(云、雾)进一步散射和扩散光线,像巨大的柔光板一样,显著减弱了阴影的锐利度和对比度,创造出平滑的光影过渡。
这种独特的物理条件和光学现象,共同造就了昼夜交替时分那短暂而迷人的温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