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地震发生时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是当前国际上广泛推荐并被证实有效的核心避险方法之一,但前提是正确执行,并且需要避开一些常见的误区。
核心原则:Drop, Cover, and Hold On (趴下、掩护、稳住)
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中国地震局、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全球主要灾害应对机构一致推荐的地震避险黄金法则。
为什么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是安全的(关键作用):
防止被坠落物砸伤: 地震中最主要的伤害来源是建筑物内部非结构构件的坠落和倒塌,如天花板、吊灯、吊顶、空调、书架、窗户玻璃、装饰物等。一张
坚固的桌子(如实木桌、坚固的金属办公桌)能为你提供一个
关键的生存空间,抵挡这些坠落物的直接冲击。
形成相对安全的三角区: 当重物(如天花板)砸在坚固的桌子上时,桌子周围(尤其是靠近桌腿的内侧)往往会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三角空间”,这个空间比直接暴露在空旷处更可能保护你。注意:这不是指“生命三角”理论(下面会讲误区)。
提供掩护,减少移动: 躲在桌子底下能让你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减少因试图跑动而摔倒或被飞溅物击中的风险。
但是,躲在桌子底下要确保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桌子的坚固性是关键: 必须是
坚固、结实的桌子。玻璃桌、折叠桌、轻薄的茶几、塑料桌等无法提供有效保护,甚至可能自身碎裂造成伤害。
姿势要正确:- 趴下: 迅速降低身体重心,避免站立或坐着。
- 掩护: 钻到桌子底下,尽量将身体完全置于桌子下方。
- 稳住: 用一只手(或双手)紧紧抓住桌腿!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地震剧烈晃动时,桌子本身可能会移动。抓住桌腿能确保你始终处于桌子的保护之下,防止桌子被晃离你身边。同时,用另一只手臂保护住头颈部(护住后脑和脖子)。
位置选择很重要:- 远离危险区域: 不要选择靠近窗户、玻璃隔断、外墙(可能有砖石掉落)、大型悬挂物(如吊灯、吊扇)、高大的未固定家具(如书柜、文件柜、冰箱)旁边的桌子。这些地方被坠落物或倾倒物击中的风险极高。
- 优先选择内承重墙附近: 如果可能,选择靠近建筑物内部承重墙或支撑柱的坚固桌子。这些结构相对更稳固。
- 避开门口(现代建筑): 过去有“躲在门框下”的说法,但这主要适用于老式的木结构房屋。现代建筑的房门并不比墙体更坚固,而且门框上方也可能有重物坠落,门本身也可能剧烈摆动伤人。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通常比门口更安全。
需要警惕的避险误区:
“生命三角”理论:
- 误区内容: 认为应该躲在大型家具(如沙发、冰箱)旁边,期待家具倒塌后形成三角空间求生。
- 为什么是误区:
- 不可预测性: 地震时物体坠落和倒塌的方向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你无法预知哪里会形成“三角空间”。
- 移动风险: 试图跑向某个特定位置(如大家具旁)会增加被掉落物砸中或摔倒的风险。
- 被压风险: 大型家具倒塌时,其本身就可能直接压扁或严重伤害躲在旁边的人。
- 专家共识: 全球主要地震安全机构都明确反对“生命三角”理论,强调“趴下、掩护、稳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要相信“生命三角”理论!
试图跑出建筑物(在晃动强烈时):
- 误区内容: 地震一发生就惊慌失措地往外跑。
- 为什么是误区:
- 坠落物风险: 从建筑物内部跑到室外的过程中,极容易被外墙、窗户、装饰物等坠落物砸中。
- 摔倒风险: 剧烈晃动下奔跑极易摔倒,可能导致骨折或被后续坠落物击中。
- 楼梯风险: 楼梯是建筑物中最容易损坏的部分之一,在楼梯上摔倒或被砸的风险极高。
- 时间不足: 强震往往在几秒到十几秒内就达到最大破坏力,通常来不及跑出去。
- 正确做法: 除非你就在一楼门口且晃动非常轻微,否则在强烈晃动期间应优先在室内寻找掩护(如坚固桌子下),等晃动停止后再迅速撤离到空旷地带。
使用电梯:
- 误区内容: 想用电梯快速下楼。
- 为什么是误区:
- 电力中断: 地震极易导致停电,你会被困在电梯里。
- 电梯井道危险: 电梯井道是建筑物中非常脆弱的部位,可能变形或倒塌。
- 二次灾害: 被困在电梯里,在余震或后续救援中会非常被动和危险。
- 正确做法: 永远不要在地震时使用电梯! 只能走楼梯,并且要等晃动停止后确认楼梯安全再撤离。
盲目跳楼:
- 误区内容: 高层住户情急之下跳窗逃生。
- 为什么是误区:
- 极高死亡率: 即使是低楼层跳下,也极易造成严重伤亡,高层跳楼更是必死无疑。
- 非必要风险: 躲在室内的安全位置(如坚固桌子下、承重墙角落)的生存几率远高于跳楼。
- 正确做法: 绝对禁止跳楼! 坚守“趴下、掩护、稳住”原则。
在厨房避险:
- 误区内容: 习惯性地躲在厨房(尤其灶台或冰箱旁)。
- 为什么是误区:
- 危险物品多: 厨房有大量易碎品(碗碟、玻璃)、刀具、燃气灶、热水等,地震时容易造成烫伤、割伤、燃气泄漏甚至火灾。
- 冰箱可能倾倒: 冰箱高大且重心不稳,容易倾倒压伤人。
- 正确做法: 如果正在厨房,应迅速关闭明火和燃气总阀(如果可能且安全),然后尽快移动到附近相对安全区域(如坚固餐桌下、承重墙角落),远离橱柜、吊柜、冰箱、灶台。
其他重要补充:
- 在床上怎么办? 如果地震时你在床上,留在床上!用枕头护住头颈部。床垫本身能提供一定的缓冲保护。不要试图下床走动,黑暗中更容易被地上的杂物绊倒受伤。但要确保床上方没有可能坠落的重物(如吊灯、大画框)。
- 在公共场所怎么办? 同样适用“趴下、掩护、稳住”。躲在坚固的桌椅下,远离货架、玻璃窗、吊顶等。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 在车里怎么办? 尽快安全地靠边停车(避开桥梁、天桥、电线杆、大树、建筑物旁),留在车内,系好安全带,直到震动停止。之后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再下车。
- 在户外怎么办? 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大树、广告牌、桥梁、天桥等,跑到空旷地带蹲下,护住头部。
- 震后注意:
- 晃动停止后,小心余震。
- 检查自身和周围人员伤势。
- 检查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必要时关闭总闸。
- 小心打开房门,观察楼梯是否安全,再有序撤离到指定避难场所。
- 不要使用明火(可能有燃气泄漏)。
- 收听官方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总结:
躲在坚固的桌子底下,正确执行“趴下、掩护、稳住”,是地震发生时在室内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之一,能显著降低被坠落物砸伤的风险。但它必须建立在选择安全位置(避开窗户、高处重物等)和正确姿势(尤其是抓住桌腿稳住身体)的基础上。 同时,务必摒弃“生命三角”、盲目外跑、使用电梯、跳楼、在厨房避险等危险误区。 平时了解这些知识,进行家庭地震演练,准备好应急包,是提高生存几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