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没有现代烤箱的漫长岁月里,展现出惊人的烹饪智慧,创造出形态各异、风味独特的“类面包”食物。这些方法不仅解决了基本的食物需求,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面包文化。以下是一些古代不同文明利用不同热源和器具制作类似烤面包食物的智慧结晶:
核心思路:利用各种热源和介质传导热量
古代烹饪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利用火(直接火焰、热灰、热石、热空气)和水(蒸汽)的热量,通过不同的介质(陶器、石头、泥土、金属)将热量传导给面团,使其熟化并产生独特的风味和质地。
主要方法及代表文明
窑炉/坑炉/馕坑:
- 原理: 建造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用泥土、砖石、陶器等),在其中燃烧燃料(木柴、木炭、牛粪等)加热炉壁。当炉壁吸收足够热量后,燃料被移除或推向一边,将面团直接贴在滚烫的内壁上烘烤。
- 特点: 高温(可达400°C以上)、快速烘烤、产生独特焦香和韧劲。
- 代表文明与食物:
- 古埃及: 使用简单的泥砖砌成的圆顶炉。壁画中常见面包师将扁平的面团贴在炉内壁上烘烤,制作各种形状的面包。
- 美索不达米亚: 类似埃及的泥砖炉。
- 古罗马: 发展出更复杂的砖石砌筑的公共面包炉,规模更大。
- 中东/中亚/南亚: 馕坑是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至今广泛用于烤制馕、皮塔饼、烤包子等。面团被快速拍在滚烫的内壁上,几十秒到几分钟即可烤熟。
- 意大利: 传统披萨烤炉也是这种原理的延续,用木柴加热圆顶炉壁,再将披萨放入高温环境中短时间烘烤。
- 地中海地区: 各种形式的传统面包炉。
热石板/烤盘:
- 原理: 将平整的石板或金属板(如铁板、鏊子)放在火上加热至高温,将面团直接放在热表面上烙烤。
- 特点: 接触面形成焦脆的外壳,另一面相对柔软。操作相对简单直接。
- 代表文明与食物:
- 全球各地普遍使用: 这是最古老、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 古代中国: 烙饼的主要方式。使用铁制的鏊子,下面烧火,上面有时加盖(类似“烘”),烙制各种饼(如胡饼、烧饼、煎饼)。石烹法也可能用于类似目的(将烧热的石头投入装有水和面糊的容器中)。
- 美洲原住民: 使用加热的石板或陶盘制作玉米饼。
- 苏格兰: 传统的燕麦饼常在平底锅或热石板上烙制。
- 印度: 恰帕蒂/罗提通常在叫做“塔瓦”的凸面铁盘上烙烤。
- 埃塞俄比亚: 英吉拉(酸味发酵饼)是在一种叫做“米塔德”的圆形大陶土或金属板上烘烤的,通常下面烧火。
灰烬/热炭烘烤:
- 原理: 在明火燃烧后形成的热灰烬或尚有余烬的炭火中,直接埋入面团(通常包裹在叶子、树皮或湿布中,或做成较厚的块状)进行长时间的慢烤。
- 特点: 受热均匀,温度较低且稳定,能形成独特烟熏风味,内部湿润。
- 代表文明与食物:
- 大洋洲(毛利人): 夯吉是代表性食物。将食物(包括发酵面团)包裹在亚麻叶或现代用锡纸/布,放入地灶中滚烫的石头和灰烬里焖烤数小时。
- 欧洲(特别是凯尔特/北欧地区): 制作厚重、致密的黑麦或大麦面包时常用此法。将面团放入铁锅或直接埋入壁炉的余烬中慢烤。
- 非洲部分地区: 也有类似将面团包裹后埋入热灰中烤制的传统。
- 游牧民族: 在篝火余烬中烤制简单的面团是常见方法。
蒸制:
- 原理: 利用水沸腾产生的蒸汽来加热和熟化食物。面团不直接接触火或热表面。
- 特点: 成品质地松软、湿润、有弹性,表皮光滑无焦痕。能保留更多水分。
- 代表文明与食物:
- 古代中国: 蒸是面食烹饪的核心方式之一。馒头、包子是最典型的代表。利用竹制或木制的蒸笼(屉),架在装有沸水的锅上,利用蒸汽将发酵面团蒸熟。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无烤炉的面包”。
- 中东/中亚: 也有蒸制面食,如某些类型的饺子或馒头。
- 欧洲: 布丁类(如圣诞布丁)有时用蒸制,但严格来说不算面包。
煎炸:
- 原理: 在浅层或深层的热油中烹制面团。
- 特点: 快速熟化,外皮酥脆金黄,内部柔软或致密。油脂带来独特风味和口感。
- 代表文明与食物:
- 全球各地普遍使用: 只要有油脂来源(动物油、植物油),煎炸就是快速制作美味面食的方法。
- 古罗马: 有记载油炸面团制成的甜点。
- 世界各地: 油条、甜甜圈、油炸糕、萨莫萨三角饺、炸面圈等无数例子。虽然严格分类上可能不算“面包”,但它们在功能(提供碳水)和原料(谷物粉)上非常接近,是重要的“类面包”食物。
古代烹饪智慧的启示
- 因地制宜: 方法的选择高度依赖当地可获得的材料(泥土、石头、金属、燃料类型)和气候环境。
- 最大化利用热能: 古人非常善于储存和利用热能(如窑炉的蓄热能力、灰烬的余热)。
- 发酵的应用: 许多古老的面包都利用了天然发酵(酵母菌和乳酸菌)来改善口感、风味和消化。埃及人尤其精于此道。
- 多功能器具: 很多器具(如中国的鏊子、印度的塔瓦、馕坑)并非单一用途,可以用于烹饪多种食物。
- 社交与公共性: 大型面包炉(如罗马的公共面包房、社区的馕坑)促进了社会交往和分工。
总结
在没有现代烤箱的古代,人类通过建造窑炉馕坑、利用滚烫石板、埋入温热灰烬、架起蒸笼利用蒸汽、或投入热油煎炸,巧妙地运用火、石、土、水、金属等元素,将谷物面团转化为形态万千、风味各异的“类面包”食物。这些方法不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人类文明创造力的璀璨结晶。它们因地制宜,高效利用热能,并结合发酵等生物技术,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样的世界面包文化图谱。今天,许多传统方法依然被珍视和使用,因为它们能带来现代烤箱难以复制的独特风味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