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pus rufus)作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有袋动物,除了著名的“育儿袋”养育幼崽外,其群体行为模式也相当有趣,体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适应策略。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行为模式:
松散的社会结构(裂变-融合社会):
- 红袋鼠没有严格固定的、长期稳定的群体(像狼群或狮群那样)。
- 它们形成一种“裂变-融合”的社会结构。个体或小群体(通常是几只雌性及其后代,或几只雄性)会根据资源(食物、水源、遮荫处)的分布和丰富程度,临时聚集或分散。
- 群体的大小和组成会频繁变化。在一个饮水点或丰美的草场上,可能会看到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袋鼠聚集,但一旦资源耗尽或分散,它们又会分成小群活动。
基于亲属关系的雌性群体:
- 雌性红袋鼠倾向于与有亲缘关系的雌性(如母亲、姐妹、女儿)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小群体。
- 这种母系纽带有助于共同照顾幼崽、分享信息(如优质食物源、安全地点)和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
- 雌性群体通常占据并共同使用一片核心活动区域(家域)。
雄性的等级制度与流动性:
- 成年雄性红袋鼠(特别是体型巨大的优势雄性)通常更具独行性,或与少数其他雄性临时结伴。
- 雄性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通过体型、力量以及仪式化的展示和打斗来确定。
- 仪式化打斗(“拳击”): 这是雄性确立和维持地位的主要方式。它们会用强健的后腿站立,依靠尾巴支撑身体平衡,用前肢“拳击”对方,并试图用脚踢蹬对手的腹部。这种打斗通常是仪式化的,旨在展示力量而非造成严重伤害(但也有例外)。
- 体型展示: 优势雄性会通过昂首挺胸、绷紧肌肉来展示其庞大的体型,威慑对手。
- 雄性的流动性更强,它们会游荡在雌性群体的活动范围内,寻找交配机会,并与其他雄性竞争。
基于资源的临时聚集:
- 在干旱季节或资源稀缺时期,袋鼠们会被迫聚集到有限的、可靠的水源点和剩余的食物资源周围。
- 在这些高密度聚集点,社会互动会显著增加,竞争(尤其是雄性间的竞争)也会加剧。
- 在资源丰富的时期(如雨后新草生长),袋鼠则会分散开来觅食。
饮水时的“轮流”与警戒:
- 当群体在饮水点聚集时,通常会有一只或几只袋鼠担任“哨兵”的角色,保持高度警觉,抬头观察周围环境(警惕捕食者如澳洲野狗)。
- 其他袋鼠则轮流低头饮水。一旦哨兵发出警报(如跺脚、发出嘶嘶声),整个群体会迅速逃离。
反刍社交:
- 袋鼠是反刍动物(虽然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结构不同)。在休息时,它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安静地反刍咀嚼。
- 这种共同休息和反刍的时段,可能是群体成员之间进行低强度社交互动(如相互理毛、幼崽在母亲身边玩耍)的时间,有助于维持社会联系。幼崽会观察并学习母亲的反刍行为。
“暴走”现象:
- 有时会观察到红袋鼠群体突然开始集体高速跳跃奔跑,这被称为“暴走”。
- 原因可能是受到捕食者的惊吓(即使捕食者并未被人类观察到),也可能是群体中某只袋鼠的恐慌行为引发了连锁反应。这种集体快速移动有助于迷惑捕食者或迅速逃离危险区域。
雄性短暂加入雌性群体:
- 在交配季节,优势雄性会尝试接近并暂时融入雌性小群体,以守护处于发情期的雌性,防止其他雄性靠近。
- 这种“加入”是临时的、以繁殖为目的,雄性通常不会成为该雌性群体的长期固定成员。
总结来说,红袋鼠的社会行为模式特点是:
- 松散灵活: 没有固定大群,群体随资源变化而聚散。
- 母系基础: 雌性亲属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
- 雄性竞争: 雄性独行或小群,通过仪式化打斗和展示建立严格的等级。
- 资源驱动: 聚集行为高度依赖食物和水的分布。
- 合作警戒: 在关键地点(如水源)有轮流警戒的行为。
- 适应性: 这些行为模式都很好地适应了澳大利亚内陆干旱、资源分布不均的环境。
这些行为模式共同构成了红袋鼠在严酷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社会策略,展现了它们作为高度适应性的有袋类哺乳动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