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山珍”:竹笋在历代文献中的记载与古人的食用智慧
竹笋,这枚破土而出的“山珍”,其鲜嫩清雅之味,早已穿越千年时光,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先秦典籍到明清笔记,历代文献不仅记载了竹笋的身影,更凝聚了古人对自然馈赠的深刻理解与精妙智慧。
一、文献中的千年身影:从“其蔌维何”到“蔬食第一”
- 先秦发轫,初露端倪: 中华文明对竹笋的认知源远流长。《诗经·大雅·韩奕》中“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记载,将竹笋与香蒲并列,作为当时重要的蔬菜品种,印证了其食用历史的悠久。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的《尔雅·释草》则进一步细致区分:“笋,竹萌也”,并记载了“䈚”(tái,指冬笋)、“䈙”(zhòu,指竹行鞭时未出土的笋)等不同形态的竹笋名称,展现了古人观察的细致入微。
- 魏晋南北朝:农书中的系统总结与烹饪初探: 这一时期,竹笋的栽培、采收与利用知识在农书中得到系统总结。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专辟《种竹》篇,详细介绍了竹子的种植技术,其中自然包含竹笋的培育。尤为珍贵的是,书中记载了“淡竹笋法”与“䈚(tái)笋法”两种早期竹笋加工保存方法,利用盐水或米粥发酵腌制,使笋的鲜味得以延长,体现了古人对抗自然时效的智慧。
- 唐宋盛世:文人的咏叹与食谱的升华: 竹笋在唐宋时期迎来了文化地位的高峰。文人墨客不吝笔墨,赋予其高洁的文化意象。白居易“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的描绘,将剥笋的瞬间化为诗意的艺术享受。苏轼“饱食不嫌溪竹瘦”的洒脱,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盛赞,无不彰显竹笋在士大夫心中的美味地位。同时,笋的食用方式也走向精致化。林洪《山家清供》记载的“傍林鲜”(在竹林中现采鲜笋,就地煨烤)、“笋蕨馄饨”等,追求食材本味与自然野趣的结合,体现了宋代饮食美学的“清雅”之风。陈仁玉《菌谱》虽以菌类为主,也提及竹笋作为山珍的代表性地位。
- 明清集大成:百科全书式的记载与食俗的普及: 明清时期,竹笋的记载更为丰富多元。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菜部”详述竹笋的性味(甘、微寒)、功效(开膈、消痰、利水、通便),并记录了不同竹种(淡竹、苦竹、䈙竹、箭竹)笋的特性与药用价值,反映了“药食同源”的传统理念。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则汇集了多种笋馔及保存方法。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更将“笋”列为“杂素菜单”之首,称其为“蔬食中第一品”,并强调“素宜白水,荤用肥猪”,道出了烹制竹笋的味觉精髓——清鲜与肥美的辩证统一。各地方志与笔记中关于“腌笋”、“笋干”、“玉兰片”(精制笋干)制作及节令食笋习俗的记载,也反映了竹笋已深入民间日常生活。
二、古人的食用智慧:顺应天时,巧夺造化
古人在漫长的实践中,积累了与竹笋共处的非凡智慧,主要体现在:
- 辨时采撷,因材施烹: 古人深谙“食其时”之理。春笋(毛竹笋等)、鞭笋(夏季竹鞭嫩头)、冬笋(冬季未出土的毛竹笋)各有其最佳赏味期和独特风味。春笋鲜嫩,多用于炒、烧、拌;冬笋肉质厚实,味道尤为鲜美,被视为笋中上品,常作宴席佳肴;鞭笋则更显脆嫩清爽。不同笋种(如毛竹笋、淡竹笋、苦竹笋)的烹饪方法也因材而异,苦竹笋常需焯水去涩。
- 精于贮存,以延其鲜: 竹笋时令性强,古人发明了多种保存方法以延长其食用期:
- 干制: 制作笋干(玉兰片是其中精品),通过日晒或烘烤脱水,便于长期保存和运输,复水后仍能保持一定风味,极大地拓展了竹笋的食用时空。
- 腌制: 利用盐或发酵手段(如《齐民要术》所载),制成咸笋、酸笋(如南方常见的“酸笋”),形成独特风味,开胃下饭。
- 窖藏保鲜: 《山家清供》提及“用沙土隔藏,或盛于箩中,悬于当风处”,利用沙土保湿或通风降温,延缓新鲜竹笋的腐败。更智慧的土法是利用竹箨包裹鲜笋,埋入湿润的黄泥土中,可有效保鲜数月之久。
- 烹制有道,以彰其美: 古人深知竹笋“至清至鲜”的特性,在烹饪上讲究扬长避短:
- 除涩提鲜: 对含有草酸等物质的竹笋(尤其是苦笋类),必先焯水(古称“瀹”yuè)以去除涩味和部分草酸,提升口感。
- 荤素搭配,相得益彰: 袁枚“荤用肥猪”一言道破关键。竹笋自身含氮物质(呈鲜味)丰富,但脂肪含量极低。与富含油脂的肉类(如猪肉、火腿、咸肉)或高汤同烹,油脂能充分溶解和携带笋的鲜香物质,达到“有味者使其出,无味者使其入”的境界,如经典的“腌笃鲜”(咸肉、鲜肉炖春笋)、“笋烧肉”即是此理典范。素烹则重清雅,如雪菜炒笋、油焖笋,以突出笋之本真清鲜。
- 刀工与火候: 根据笋的质地和菜品要求,讲究切法(片、块、丝、丁)和火候掌控,力求口感脆嫩。
- 药用与养生: 古人将竹笋纳入食疗养生体系。《本草纲目》等医籍记载其具有清热化痰、利膈爽胃、通便利水、解渴益气等功效。其低脂、低糖、高纤维的特性,符合传统养生中“清淡”的要求,被视为“刮油去腻”的佳品,尤其在年节鱼肉之后食用。
三、从山野到殿堂:文化意蕴的升华
竹笋不仅滋养了古人的胃,更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它成为文人雅士寄托情怀的载体:
- “蔬中尤物”与“清供”象征: 其生于山林,洁净无染,滋味清雅脱俗,被赋予高洁、清雅的品格,成为文人“山家清供”的理想代表,与隐逸、淡泊的生活理想相联。
- 春之使者与生机象征: “雨后春笋”的蓬勃生命力,使之成为春天、生机与希望的象征。
- 文人雅趣的见证: 苏轼、陆游等大文豪对笋的嗜好与咏叹,将食笋提升为一种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化活动。
结语
一枚小小的竹笋,承载着中华文明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对保存技术的巧妙发明以及对饮食美学的执着追求。从《诗经》的古老吟唱,到《随园食单》的精妙总结,文献中的字字珠玑,无不闪耀着古人“顺天时、用地利、求人和”的生存智慧与生活艺术。当我们今日品尝一盘鲜嫩的油焖春笋或一盅浓郁的腌笃鲜时,唇齿间回荡的,正是这跨越千年的山野清韵与古老智慧的回响。这份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味的探索和对生活的热爱,早已融入文化血脉,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