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口中的皮影戏传承:那些濒临失传的表演技巧与保护现状
在光影摇曳的幕布后,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正操纵着细长的竹签,让皮影人物在灯下轻盈起舞。这双属于八旬老艺人张师傅的手,正演绎着一门千年艺术——皮影戏。当幕布落下,灯光熄灭,张师傅却叹息道:“我这一身本事,怕是带不进棺材里了。”这并非孤例,而是无数皮影老艺人的共同忧虑。
一、那些正在消失的“绝活儿”
老艺人口中的“绝活儿”,是皮影戏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如今却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活签子”与“人偶合一”的极致操控:
- 技巧描述: 传统皮影戏中,一个影人通常由三根操纵杆(主杆和两根手杆)控制。顶级“签手”(操纵者)能使影人做出极其细腻、流畅且富有生命力的动作。例如:
- 武戏: 刀枪剑戟的对打,一招一式清晰逼真,影人腾挪跳跃、翻跟头、骑马厮杀等高难度动作行云流水,甚至能模拟兵器碰撞的火花效果(通过快速抖动)。
- 文戏: 小姐的莲步轻移、水袖曼舞,书生翻书、提笔写字,老者的颤巍巍、捋胡须,甚至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如哭泣时的肩部耸动、生气时的拂袖)都能通过签子的精妙抖动和角度变化表现出来。
- “人偶合一”: 签手需完全沉浸于角色,将自身的情感、呼吸节奏通过签子注入影人,达到“人即是偶,偶即是人”的境界。
- 濒危现状: 这种需要数十年苦功磨练的“手上功夫”,对学习者的耐心、悟性和身体协调性要求极高。现代年轻人难以沉下心来长期学习,导致真正掌握此精髓的签手屈指可数,且年事已高。许多复杂的动作套路(如特定的武打程式、细腻的生活动作)面临失传。
“一口叙说千古事”的独特唱念做打:
- 技巧描述:
- 一人多角: 一个艺人(通常是“前声”)要同时负责剧中所有角色的唱腔、念白和口技(如马嘶、鸟鸣、风声、水声),并且能瞬间切换不同性别、年龄、性格的声音,做到惟妙惟肖,各具特色。
- 即兴“赋赞”: 在表演中,根据剧情和现场气氛,即兴编唱大段华丽、押韵的“赋子”(赞词),用于描述场景、人物外貌、心理活动或战斗场面,展现艺人的文学功底和临场反应。
- 地方声腔与古韵: 各地皮影戏都有其独特的、根植于方言和地方戏曲的声腔体系(如华阴老腔的豪放、唐山皮影的婉转、潮州皮影的细腻)。这些唱腔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韵和地方特色词汇。
- 濒危现状: 掌握全套唱念做打,尤其是精通多种声腔、能即兴赋赞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现代专业剧团往往分工明确(唱、操纵、乐器分开),一人多角、即兴发挥的能力被削弱。地方声腔和古韵的传承面临断层,录音录像资料虽能保存声音,但即兴创作的精髓难以完整记录。
“灯下魅影”的独特光影魔法:
- 技巧描述: 传统皮影表演对灯光的运用极其讲究,并非简单的照明。
- “亮子”(幕布)距离与角度: 影人与亮子的距离、角度变化,能产生大小、虚实、浓淡不同的光影效果,用于表现远近、虚实、梦境等特殊场景。
- “灯碗子”的奥秘: 过去使用油灯(清油灯、煤油灯)或蜡烛。摇曳的灯光本身就能营造氛围(如表现夜晚、鬼魂、紧张气氛)。艺人通过巧妙控制灯的位置、亮度(如用纸罩局部遮挡),甚至吹气扰动火焰,制造出特殊的动态光影效果(如波光粼粼、火光跳动、鬼影幢幢)。这是现代稳定电光源难以完全替代的独特韵味。
- “烟火彩”与特技: 利用松香粉、火药等制造喷火、冒烟等特效(需极高技巧,现已极少使用)。
- 濒危现状: 现代演出普遍使用电灯,稳定但缺乏传统油灯特有的韵味和动态光影变化技巧。懂得并实践传统灯光魔法(尤其是利用油灯特性)的艺人已非常罕见。许多利用光影制造特殊氛围的“土办法”面临失传。
“七紧八慢九消停”的幕后协作:
- 技巧描述: 传统小型皮影班社讲究紧密协作。经典说法“七紧八慢九消停”指最少7人(紧张)、8人(稍缓)、9人(从容)才能完成一场完整的戏。艺人需身兼多职(签手、前声、司鼓、拉弦、吹打等),相互之间配合默契,眼神、气息相通,才能保证演出流畅精彩。
- 濒危现状: 现代剧团分工细化,传统小班社生存艰难,这种高度协作、身兼数职的演出模式和团队默契难以维系和传承。
二、保护现状:努力与挑战并存
面对这些濒危的技艺,各方都在行动,但道路依然崎岖。
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存档:
- 现状: 文化部门、研究机构、高校等利用现代技术(高清摄像、多轨录音、动作捕捉、3D扫描等)对老艺人进行口述史访谈,记录其生平、师承、代表剧目、表演口诀、制作秘笈等,并对经典剧目和濒危技艺进行全本录像。建立皮影戏数字博物馆和数据库。
- 挑战: 资金和专业人才不足,记录难以覆盖所有流派和老艺人。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如手感、力度、即兴的“火候”)难以通过外部记录完全捕捉和传承。数字化成果的长期保存、维护和有效利用也是问题。
非遗传承人制度与“师带徒”:
- 现状: 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人认定体系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一定经费和平台,鼓励其开展传承活动。“师带徒”是核心传承方式。
- 挑战:
- 传承人普遍高龄,精力有限。
- 真正愿意沉下心来、耐住寂寞、长期跟随老艺人学艺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学艺周期长、经济回报低、就业前景不明朗是主要障碍。
- 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效率较低,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入。
- 部分老艺人思想保守,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或“传男不传女”等旧观念。
进校园与普及教育:
- 现状: 许多地方将皮影戏引入中小学课堂、兴趣班、少年宫,通过简化版表演、皮影手工制作体验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 挑战: 多为普及性、体验式的活动,难以深入到高深的表演技艺层面。师资力量(既懂皮影又能教学的人)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持续性有待加强。如何将兴趣转化为未来深入学习的动力是关键。
创新与活化:
- 现状:
- 内容创新: 创作反映现代生活、符合当代审美的皮影新剧目(如环保、科幻、童话题材)。
- 形式创新: 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舞蹈、话剧、动漫、多媒体),在大型舞台、实景演出中运用皮影元素;开发皮影文创产品。
- 传播创新: 利用短视频、直播、纪录片等新媒体扩大影响力。
- 挑战: 创新容易流于表面,过于追求“新、奇、特”,可能丢失皮影戏的核心艺术特质(如操纵、唱念、光影)。如何在创新中守住技艺的“根”与“魂”是难题。部分创新尝试市场反响平平,难以持续。
生态保护与社区参与:
- 现状: 意识到皮影戏的生存离不开其原生的文化土壤(如特定的民俗活动、庙会、节庆)。一些地方尝试恢复与传统节庆结合的演出,支持民间班社在乡村社区的生存发展,建设生态保护区。
- 挑战: 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社会日渐式微,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民间班社生存艰难,艺人收入微薄,后继乏人。社区参与度和认同感需要持续培养。
三、前路何在?守护那盏不灭的灯
皮影戏的保护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 抢救老艺人刻不容缓: 他们是行走的“活态图书馆”。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手段,为尚健在的、掌握核心技艺的老艺人进行全面、深入、专业的记录,特别是那些难以言传的“手上功夫”和即兴智慧。
- 创新需以守正为前提: 任何形式的创新探索,都不能脱离对传统技艺精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核心技艺,而非取而代之。应鼓励在熟练掌握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 探索可持续的传承模式: 需要政府、学界、市场、社区、传承人形成合力。
- 探索更有效的“师带徒”激励机制(如提供学徒生活补贴、未来就业保障)。
- 在专业院校(如戏曲学院、美术学院)开设皮影戏专业或课程,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方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支持民间班社,拓展演出市场(如文旅融合、定制化演出、海外交流)。
- 利用科技赋能,如开发辅助学习的APP(展示动作分解)、利用AI分析动作数据辅助教学等。
- 重建文化认同与审美: 通过持续、深入的宣传推广(如高质量的纪录片、展览、讲座、沉浸式体验),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理解皮影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培养欣赏传统之美的能力,形成支持传承的社会氛围。
当张师傅再次举起皮影,幕布上跃动的光影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那些濒临失传的绝技,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基因库中不可或缺的片段。保护皮影戏,不仅是留住一门技艺,更是守护我们民族在光影摇曳间编织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 唯有让老艺人的叹息化作行动的号角,让濒危的技艺在创新中重生,才能让这盏穿越千年的艺术之灯,在时代的洪流中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