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甲与人类农业的互动:常见种类危害及自然防控策略
叶甲作为鞘翅目中的重要类群,与人类农业的关系复杂而密切。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是危害严重的农业害虫,对粮食安全和经济作物构成威胁;而另一些种类则可能成为生物防治中的潜在盟友。理解它们的危害方式并探索自然防控方法,对可持续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 常见危害农业的叶甲种类及其危害特点
黄条跳甲 (Phyllotreta striolata 等):
- 危害作物: 十字花科蔬菜(白菜、油菜、萝卜、甘蓝等)。
- 危害特点:
- 成虫: 取食叶片造成密集的小圆孔或刻痕(“虫孔累累”),严重时仅剩叶脉,影响光合作用和商品价值。也可啃食嫩茎、花蕾和幼荚。
- 幼虫: 在土中啃食根系表皮或蛀入根内形成隧道,造成植株萎蔫、生长不良,易引发软腐病等次生病害。
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 危害作物: 茄科植物(马铃薯、番茄、茄子、辣椒),尤其嗜食马铃薯。
- 危害特点:
- 成虫 & 幼虫: 均具有极强的取食能力,啃食叶片,常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扫荡式”危害),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繁殖力强,传播快,是国际公认的毁灭性检疫害虫。
水稻负泥虫 (Oulema oryzae):
- 危害作物: 水稻、粟(谷子)、小麦、茭白等。
- 危害特点:
- 成虫: 沿叶脉啃食叶肉,形成白色纵条纹。
- 幼虫: 取食叶片的正面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透明条斑,并背负自身排泄的墨绿色粪便于背上(故名“负泥虫”),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矮小、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
黄守瓜 (Aulacophora indica 等):
- 危害作物: 葫芦科作物(黄瓜、南瓜、西瓜、甜瓜、丝瓜、冬瓜等)。
- 危害特点:
- 成虫: 主要危害叶片,啃食成环形、半环形缺刻或网状孔洞,也危害花、幼果和嫩茎。常群集危害,严重时可将幼苗叶片吃光。
- 幼虫: 在土中蛀食瓜苗根部(主根、侧根、支根),导致瓜苗死亡(“气死瓜”),或蛀入近地面的瓜果贴地部分,引起腐烂。
猿叶虫 (Phaedon brassicae, Phaedon cochleariae 等):
- 危害作物: 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萝卜、油菜、芥菜等)。
- 危害特点:
- 成虫 & 幼虫: 均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或缺刻。危害特点与黄条跳甲类似,但成虫体型较大,造成的孔洞也更大。幼虫常群集危害,老熟幼虫入土化蛹。
枸杞负泥虫 (Lema decempunctata):
- 危害作物: 枸杞。
- 危害特点:
- 成虫: 取食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
- 幼虫: 啃食叶片正面叶肉,残留表皮呈“天窗”状斑块,并背负黑色粘稠粪便于背上,严重影响枸杞生长和果实品质。
二、 叶甲危害农业的自然防控可能性与策略
完全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叶甲不仅成本高、污染环境,还易导致害虫抗药性和杀伤天敌。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自然防控(或生态防控)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方向,主要包括以下策略:
农业防治 (基础):
- 轮作倒茬: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恶化害虫食物条件,尤其对土栖幼虫(如黄条跳甲、黄守瓜)效果显著。例如,十字花科蔬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败叶、杂草,特别是收获后彻底清除病虫残体并集中处理(深埋、焚烧),减少越冬/越夏虫源。
- 深耕晒垡: 在害虫化蛹或越冬期进行深耕,将土壤中的蛹、幼虫暴露于地表,使其被天敌捕食或不良气候(严寒、暴晒)杀死。
- 调整播种期: 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避开成虫发生高峰期,减轻危害(需根据具体虫种和地区气候灵活掌握)。
- 选用抗(耐)虫品种: 选育和种植对特定叶甲具有一定抗性或耐受性的作物品种。
- 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有机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作物自身抗虫能力。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植株过嫩吸引害虫。
物理与机械防治 (辅助):
- 人工捕杀: 对于发生初期、活动性不强或具有假死性的成虫(如猿叶虫、部分负泥虫),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振落或人工捕捉。
- 阻隔保护: 对于黄守瓜等成虫飞迁危害的害虫,可在瓜苗周围覆盖地膜、撒施草木灰、糠秕或石灰粉等,或设置防虫网(小拱棚覆盖),阻止成虫产卵。
- 诱杀:
- 色板诱杀: 利用黄条跳甲、黄守瓜等对黄色、蓝色的强烈趋性,在田间悬挂黄板、蓝板诱捕成虫。
- 灯光诱杀: 部分叶甲具有趋光性,可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需注意可能误杀天敌昆虫)。
生物防治 (核心):
-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 捕食性天敌: 蜘蛛、步甲、瓢虫、草蛉、食虫蝽、蚂蚁等能捕食叶甲成虫或幼虫。
- 寄生性天敌: 多种寄生蜂(如跳甲茧蜂、负泥虫金小蜂、啮小蜂)和寄生蝇能寄生叶甲幼虫或蛹。
- 病原微生物: 绿僵菌、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特定菌株、昆虫病原线虫等能感染致死叶甲幼虫或成虫。
- 保护策略: 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营造多样化农田生态环境(如种植蜜源植物、设置生态岛/缓冲带),为天敌提供栖息、繁殖和庇护场所。
- 人工释放天敌: 在害虫发生初期,人工释放商品化的优势天敌(如瓢虫、草蛉)或病原微生物制剂(如绿僵菌、白僵菌、Bt制剂)。
- 植物源农药:
- 利用印楝素、苦参碱、除虫菊素、鱼藤酮等植物提取物,对多种叶甲具有拒食、触杀、胃毒或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且对环境友好,残留低。
- 如印楝素对黄条跳甲、马铃薯甲虫幼虫有良好防效;苦参碱对多种叶甲有效。
生态调控:
- 间作套种: 在主栽作物行间或周围种植具有驱避作用(如薄荷、罗勒、万寿菊、除虫菊)或能吸引天敌(如伞形花科植物吸引寄生蜂)的伴生植物。
- 农田景观多样性: 在农田周围保留或种植非作物植被(如田埂杂草、灌木篱墙),增加生境多样性,有利于天敌的定殖和转移。
三、 自然防控实践案例
- 防治黄条跳甲: 十字花科蔬菜与葱蒜类轮作;收获后及时清园深翻;使用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在苗期覆盖防虫网;喷施印楝素或苦参碱制剂;保护和利用蜘蛛、步甲等天敌。
- 防治水稻负泥虫: 清除田边、沟渠杂草;结合冬耕消灭越冬成虫;保护利用蜘蛛、瓢虫、寄生蜂等天敌;在幼虫初孵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
- 防治黄守瓜: 瓜苗期覆盖地膜或撒施草木灰/锯末等阻隔成虫产卵;在瓜田周围种植蓖麻或烟草驱避成虫;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成虫;喷施鱼藤酮乳油等植物源农药。
总结:
叶甲作为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对多种作物构成显著威胁。依赖化学农药的单一防治模式不可持续。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物理机械防治为辅助,辅以安全的植物源农药的自然防控体系,是应对叶甲危害、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需要农民、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努力,推广生态友好的农业实践,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构建更加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
防控方法
具体措施
主要作用对象/优势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恶化害虫食物条件,尤其对土栖幼虫(黄条跳甲、黄守瓜)有效
清洁田园(清除残株败叶、杂草)
减少越冬/越夏虫源
深耕晒垡(暴露土壤中蛹、幼虫)
利用天敌捕食或不良气候杀死害虫
调整播种期(避开成虫高峰期)
减轻危害(需根据具体虫种和气候灵活掌握)
选用抗(耐)虫品种
提高作物自身抵抗力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过量氮肥)
培育健壮植株,减少害虫吸引
物理机械防治
人工捕杀(利用假死性振落捕捉)
适用于活动性不强或具假死性的成虫(猿叶虫、部分负泥虫)
阻隔保护(覆盖地膜、撒草木灰/石灰粉、设防虫网)
阻止黄守瓜等成虫产卵
色板诱杀(悬挂黄板、蓝板)
诱捕黄条跳甲、黄守瓜等趋色性成虫
灯光诱杀(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
诱杀具趋光性成虫(注意可能误杀天敌)
生物防治
保护自然天敌(蜘蛛、步甲、瓢虫、寄生蜂等)
减少广谱农药使用,营造多样化农田环境
人工释放天敌(瓢虫、草蛉)或病原微生物(绿僵菌、白僵菌、Bt制剂)
在害虫发生初期增强控害能力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苦参碱、鱼藤酮等)
拒食、触杀、抑制发育,对环境友好(如印楝素对黄条跳甲、苦参碱对多种叶甲有效)
生态调控
间作套种(驱避植物如薄荷、万寿菊,或蜜源植物吸引天敌)
驱避害虫或增强天敌控害能力
农田景观多样性(保留田埂杂草、灌木篱墙)
增加生境多样性,利于天敌定殖和转移
综合防控(IPM)理念: 根据田间监测结果,选择最合适的组合防控措施,优先使用自然防控方法,必要时才考虑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作为补充,并严格按安全间隔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