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豆角(豇豆)因其营养丰富、口感好而深受欢迎,但在种植过程中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生态防治方法,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以下是对长豆角常见病虫害及其生态防治方法的全面解析:
一、 长豆角常见病虫害
主要病害:
- 锈病: 最常见且危害严重。叶片、茎蔓和豆荚上出现黄褐色或铁锈色小疱斑(夏孢子堆),后期破裂散出锈粉(夏孢子),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 炭疽病: 叶片出现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深褐色;茎蔓上病斑凹陷、龟裂;豆荚上病斑近圆形、褐色凹陷,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粘稠物(分生孢子)。
- 根腐病: 主要危害幼苗和成株根部。根部变褐腐烂,植株萎蔫、枯死。常由土壤带菌引起。
- 枯萎病: 维管束病害。植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黄化、萎蔫,最终整株枯死。剖开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
- 病毒病: 由蚜虫等传播。叶片出现花叶、皱缩、畸形、黄化等症状,植株矮化,结荚少而畸形。
主要虫害:
- 豆荚螟: 最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幼虫蛀食花蕾和豆荚,造成落花落荚,蛀食豆荚形成蛀孔并排粪,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 蚜虫: 群集在嫩梢、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皱缩,植株生长不良,同时传播病毒病。
- 斑潜蝇: 幼虫在叶片内潜食叶肉,形成弯曲的白色隧道,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
- 红蜘蛛: 主要在高温干旱期发生。在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出现黄白色小点,严重时叶片呈锈褐色、干枯脱落。
- 蓟马: 锉吸嫩叶、嫩茎、花器和幼荚汁液,造成叶片皱缩、畸形、银白色斑纹,花器受害影响授粉,幼荚受害出现锈斑或畸形。
二、 生态防治方法全解析(绿色防控核心)
生态防治的核心是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天敌繁衍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主要方法包括: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选用抗(耐)病虫品种: 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选择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如锈病、枯萎病)有较强抗性或耐性的优良品种。
- 种子消毒:
- 温汤浸种: 用55℃温水浸泡种子10-15分钟,不断搅拌,然后捞出用冷水冷却,晾干播种。可杀死部分种传病菌。
- 药剂拌种(低毒/生物农药): 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拌种,或使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低毒化学药剂(如精甲霜灵锰锌)进行拌种,预防苗期土传病害。优先选用生物制剂。
土壤健康管理:
- 合理轮作: 避免与豆科作物(如菜豆、豌豆)连作,与非豆科作物(如禾本科、葱蒜类、瓜类)进行2-3年轮作,有效减少土传病害(根腐病、枯萎病)和部分虫源(如豆荚螟越冬蛹)的积累。
- 深翻晒垡: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壤(25-30厘米),将病残体、虫蛹等翻入深层或暴露地表,利用冬季低温或夏季高温(高温闷棚/太阳能消毒)杀死部分病原菌和害虫。
-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堆肥或商品有机肥为主,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抑制土传病原菌。严禁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以免带入病菌、虫卵或烧根。
- 土壤改良: 对于酸性土壤,可适量施用石灰调节pH值,抑制某些病害(如根腐病)的发生。对于连作障碍严重的棚室,可考虑使用生物菌肥(如EM菌、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土壤改良。
科学的栽培管理:
-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期,避开病虫害高发期。避免过度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 高畦深沟栽培: 起高畦,挖深沟,确保排水通畅,雨后田间不积水,有效预防根腐病等病害。
- 科学水肥管理:
- 灌溉: 推广膜下滴灌或微喷灌,避免大水漫灌。根据天气和植株需水规律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开花结荚期需水量大,但也要注意避免忽干忽湿。
- 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氮磷钾,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能增强抗病性),适量补充钙、硼等中微量元素。避免偏施、过量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组织柔嫩易感病。生长期可结合浇水追施腐熟稀粪水或符合标准的有机液肥。
- 及时整枝搭架: 及时引蔓上架,去除下部老叶、病叶、黄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滋生和传播。摘除带虫卵或初孵幼虫的叶片、花蕾、幼荚。
- 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及周边的病株、病叶、病荚、落花、落荚和杂草,集中带出田外深埋或焚烧处理,减少病虫源基数。收获后彻底清除所有植株残体。
生物防治:
- 保护和利用天敌: 豆角田存在多种有益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捕食螨、寄生蜂(如赤眼蜂)、蜘蛛等。减少广谱杀虫剂使用,种植蜜源植物(如菊科植物)吸引天敌,为其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
- 应用微生物农药:
- 真菌病害: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木霉菌(如哈茨木霉)等,可防治锈病、炭疽病、根腐病、枯萎病等。
- 虫害:
- 鳞翅目害虫(豆荚螟): 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
- 刺吸式害虫(蚜虫、蓟马): 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
- 螨类(红蜘蛛): 捕食螨(如胡瓜钝绥螨)、真菌制剂(如白僵菌)。
- 应用植物源农药: 利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低毒、低残留、易降解。
- 苦参碱: 对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红蜘蛛等有触杀和胃毒作用。
- 印楝素: 具有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作用,对多种害虫有效。
- 鱼藤酮: 对蚜虫、蓟马、叶蝉等有效。
- 除虫菊素: 对蚜虫、蓟马、粉虱等有速效触杀作用。
- 应用性信息素:
- 性诱剂: 设置豆荚螟、斜纹夜蛾等害虫的性诱捕器,诱杀雄成虫,干扰交配,降低田间落卵量。注意大面积连片使用效果更佳。
- 应用昆虫病原线虫: 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或钻蛀性害虫的幼虫。
物理防治:
- 色板诱杀:
- 黄板: 诱杀有翅蚜虫、粉虱、斑潜蝇成虫等。
- 蓝板: 诱杀蓟马成虫。
- 将粘虫板悬挂于植株上方10-15厘米处,定期更换。
- 灯光诱杀: 在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豆荚螟、地老虎、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的成虫。
- 防虫网阻隔: 在育苗期或保护地栽培(大棚、温室)的通风口、门窗覆盖40-60目的防虫网,有效阻隔蚜虫、粉虱、斑潜蝇、豆荚螟成虫等迁入为害和传毒。
- 人工捕杀: 对于豆荚螟为害的豆荚,及时摘除虫蛀荚,捏杀荚内幼虫。清晨检查叶片,人工捏杀斑潜蝇幼虫或豆荚螟卵块。
生态调控:
- 间作套种: 与具有驱避或引诱作用的作物间作套种。
- 驱避: 与薄荷、罗勒、万寿菊、除虫菊等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间作,可驱避部分害虫。
- 诱集: 在豆角田边种植少量玉米、向日葵等作为诱集植物,吸引豆荚螟等害虫集中产卵,便于集中消灭。
- 田埂/边界种植功能植物: 在田边种植香根草、苏丹草等诱集二化螟、大螟等,或种植显花植物吸引和保护天敌。
三、 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
预防为主,综合应用: 生态防治的核心是预防,各项措施应贯穿于整个生产周期。
单一方法效果有限,必须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生态方法有机结合,形成综合防控体系。
加强监测预警: 定期田间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种类、数量、发育进度),在发生初期或低龄幼虫期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事半功倍。
优先使用生物/物理方法: 在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优先选择生物农药、物理诱杀等方法进行干预。
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作为最后手段): 当病虫害严重暴发,生态方法难以控制时,
在专业指导下,
严格选择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矿物源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符合标准的生物源或化学农药),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精准施药,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务必记录用药情况。
重视环境友好: 所有措施的实施都应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为目标,避免对天敌、蜜蜂、水源等造成伤害。
持续改进: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田块情况各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调整优化防控策略。
总结
长豆角的绿色防控,尤其是生态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种植者深刻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综合运用抗性品种、健康土壤管理、优化栽培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应用生物物理手段等多种方法,创造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作物和天敌的农田生态。持之以恒地实施这些生态友好的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保障豆角产量和品质,更能显著减少化学农药投入,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安全、更健康的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