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九九信息网

日晕颜色为啥是内红外紫?光谱折射顺序的物理学解读

发布:2025-07-04 15:36 浏览:0
特别声明: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九九信息网免责条款
详细信息

日晕(特别是最常见的22度晕)呈现“内红外紫”的颜色顺序,其根本原因在于冰晶对阳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遵循物理学中的最小偏向角原理。以下是详细解读:

1. 核心元件:六角柱状冰晶 * 日晕主要由高空卷云或卷层云中的六角柱状冰晶产生。 * 这些冰晶像微小的透明棱柱或铅笔。 2. 关键物理过程:折射与色散 * **折射:**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冰晶(或从冰晶进入空气)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 * **色散:** 阳光(白光)是由不同波长(颜色)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冰(和水一样)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红光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 这意味着当白光被折射时,不同颜色的光会被不同程度地偏折,从而分离开来,形成光谱。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3. 决定性因素:最小偏向角 * 对于特定形状的棱镜(包括六角柱冰晶的特定棱角),存在一个特定的入射角,使得光线穿过棱镜后产生的**总偏转角最小**。这个特定的总偏转角称为**最小偏向角**。 * 在形成22度晕时,光线主要是通过冰晶的**90°棱角**(即相邻两个侧面的夹角)发生折射。计算和实验都表明,对于冰晶,这个路径的最小偏向角非常接近**22°**。这就是22度晕名称的由来。 4. 最小偏向角与颜色的关系 *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色散),它们对应的**最小偏向角也不同**。 * **折射率小的光(红光)最小偏向角也较小。** * **折射率大的光(紫光)最小偏向角也较大。** * 具体数值(以冰为例,近似值): * 红光 (656 nm): 最小偏向角 ≈ 21.7° * 橙光/黄光: ≈ 21.8° - 22.0° * 绿光: ≈ 22.1° * 蓝光: ≈ 22.3° * 紫光 (405 nm): 最小偏向角 ≈ 22.4° 5. 晕环颜色的形成:观察者的视角 * 天空中有无数随机取向的冰晶。对于观察者来说: * 只有那些**光线路径恰好满足最小偏向角条件**的冰晶,才能将光线有效地折射到观察者的眼睛里。偏离这个角度的光线要么很弱,要么被折射到其他方向去了。 * 因此,观察者看到的22度晕环,实际上是由所有满足最小偏向角条件的冰晶贡献的光组成的。 * **为什么内红外紫?** * **红光(最小偏向角 ≈ 21.7°)**: 只有那些能将红光以大约21.7°角折射到观察者眼睛的冰晶才有效。这个角度最小,所以红光出现在**离太阳最近的内侧**。 * **紫光(最小偏向角 ≈ 22.4°)**: 只有那些能将紫光以大约22.4°角折射到观察者眼睛的冰晶才有效。这个角度最大,所以紫光出现在**离太阳稍远的外侧**。 * **中间颜色**: 黄、绿、蓝光的最小偏向角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它们依次排列在红光和紫光之间。 6. 与彩虹的对比(重要区别) * 彩虹(主虹)是“内紫外红”,顺序与日晕相反。这是因为形成机制不同: * **彩虹:** 由水滴内部的**一次反射和两次折射**形成。红光偏向角小(约137.5°),紫光偏向角大(约139.5°)。由于观察者背对太阳,这个大的偏向角意味着红光出现在彩虹圆环的外侧(离太阳的反方向更远),紫光在内侧(离太阳的反方向更近)。简而言之,彩虹是“反射虹”,光线在水滴内多走了一次反射路径,导致色序反转。 * **日晕:** 主要由冰晶的**纯折射**(无内部反射或反射作用很小)形成,遵循最小偏向角原理。红光最小偏向角最小,出现在内侧;紫光最小偏向角最大,出现在外侧。 总结

日晕(22度晕)呈现“内红外紫”的颜色顺序,其物理学本质是:

冰晶折射: 六角柱冰晶对阳光进行折射。 色散: 冰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红光折射率最小,紫光最大)。 最小偏向角原理: 光线以最小偏向角穿过冰晶时效率最高。红光的最小偏向角最小(约21.7°),因此出现在晕环内侧;紫光的最小偏向角最大(约22.4°),因此出现在晕环外侧。其他颜色按最小偏向角大小依次排列在中间。

这种颜色排列是冰晶折射晕的典型特征,与水滴反射折射形成的彩虹色序相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