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分析一下“持续性暴雨”为何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并探讨从雨型特点出发,防灾减灾的关键所在。
一、为何“持续性暴雨”易引发洪涝
“持续性暴雨”是指降雨强度可能不是特别极端(例如小时雨强不如短时强降雨),但持续时间长(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累积雨量大、影响范围广的一种降雨类型。这种特点使其在引发洪涝灾害方面具有独特且显著的威胁:
累积雨量巨大,远超地表和河道容纳能力:
- 即使每小时的降雨强度中等,但持续不断的降雨会在几天内累积起非常可观的总雨量(例如200-300毫米甚至更高)。
- 如此巨大的水量远远超出了土壤的入渗能力、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容量、以及中小型河流河道的行洪能力。
- 地表积水、城市内涝、河流水位急剧上涨并最终漫溢堤岸就成为必然结果。
土壤饱和,地表径流比例激增:
- 在降雨初期,雨水会渗入土壤,部分被吸收或形成地下水流。
- 随着降雨持续,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即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后续的降雨几乎无法下渗,绝大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
- 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直接涌入低洼地带、河道、排水系统,迅速抬升水位,加剧洪涝。
河道持续高水位,汇流叠加效应显著:
- 持续性降雨导致上游来水不断,中下游河段长时间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
- 后续的降雨产生的径流持续汇入,导致河道水位不断累积上涨,而非短时暴雨那种水位暴涨后可能快速回落的情况。
- 干支流、上下游的水流会持续叠加,形成流域性洪水。
影响范围广,灾情叠加严重:
- 持续性暴雨往往覆盖较大的地理区域(一个省甚至多个省)。
- 这意味着受灾面积大,多个地区同时发生洪涝,救援资源分散,灾情相互叠加影响(如上游洪水下泄加重下游压力)。
- 大型河流、水库的防洪压力剧增。
次生灾害风险高且持久:
- 长时间浸泡导致土壤松动、岩土体含水量极高,极易引发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这些灾害可能在降雨停止后一段时间内仍持续发生。
- 洪水消退缓慢,内涝积水时间长,对基础设施(房屋、道路、桥梁、供水供电设施)造成持续性的破坏和浸泡,增加修复难度和成本。
- 卫生防疫压力巨大,传染病风险上升。
二、从雨型特点看防灾减灾的关键
针对持续性暴雨的特点(长时间、大范围、累积雨量大),防灾减灾工作必须抓住其核心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监测预警:
- 关注累积雨量和过程预报: 预警的重点不仅在于短时强降雨,更要高度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累积雨量预报、降雨过程持续时间的预报以及流域面雨量预报。提前数天甚至一周预判可能的累积影响至关重要。
- 滚动更新和风险评估: 随着降雨持续,需要不断滚动更新预报,并结合实时雨情、水情、土壤墒情、水库水位等信息,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范围。
工程防御:
- 水库科学调度是核心: 大型水库在应对持续性暴雨引发的流域性洪水中扮演关键角色。必须提前预泄腾出库容,在洪水过程中精准削峰、错峰,减轻下游河道压力。协调流域内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尤为重要。
- 堤防加固与巡查: 持续性高水位对堤防是严峻考验。加强堤防(尤其是险工险段)的巡查排险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管涌、渗漏、滑坡等险情,严防长时间浸泡导致的溃堤风险。
- 城市排水能力提升(考虑持续性):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不仅要应对短时强降雨,也要考虑持续性降雨的累积效应。加强管网建设、改造易涝点、提升泵站能力、拓展河道行洪断面,并注重维护管网畅通。
非工程措施:
- 洪水风险图与预案: 制定和完善基于不同累积雨量、不同持续时间情景的洪水风险图,明确不同区域的淹没风险。据此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防汛应急预案,并提前演练。
- 人员转移安置(提前且有序): 基于预警和风险图,务必提前(在洪水大规模形成或险情发生前)组织高风险区域(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点、行洪河道内)的人员转移避险。持续性暴雨通常有较长的预警窗口期,为有序转移提供了时间保障。
- 物资储备与保障: 由于灾害持续时间可能较长、影响范围广,需要储备充足的救援物资(救生艇、沙袋、抽水泵等)和生活保障物资(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等),并确保运输通道畅通。
- 地质灾害防范: 对降雨持续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严密监测和预警,必要时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
公众意识与响应:
- 理解累积效应风险: 公众需理解持续性降雨的危害性不在于瞬间的猛烈,而在于“积少成多”的累积效应。即使当前雨不大,只要持续,风险就在不断累积。
- 关注官方预警信息: 及时关注气象、水文、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了解降雨持续时间和累积雨量预报。
- 配合转移避险: 收到转移指令后,坚决服从安排,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总结
持续性暴雨因其“时间长、总量大、范围广”的特点,通过累积效应引发严重的流域性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提前关注累积雨量和过程预报、科学调度水库发挥核心防洪作用、提前组织高风险区域人员转移、加强堤防巡查和城市排水系统韧性、以及公众对累积风险的高度警惕和响应配合。 抓住“累积”这个核心特点,是有效防御此类灾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