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九九信息网

“暴雨”等级划分有讲究?科普不同强度降雨的命名标准与气象常识

发布:2025-11-08 18:42 浏览:0
特别声明: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九九信息网免责条款
详细信息

暴雨等级划分确实非常有讲究,背后是严谨的气象学观测、统计和防灾减灾需求。不同强度的降雨命名标准(如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主要依据的是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降水量)

中国气象局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主要分为24小时降雨量12小时降雨量两个常用时间尺度。以下是核心的划分标准和相关气象常识:

一、降雨强度等级划分标准(中国气象局) 1. 主要依据:24小时降雨量(最常用) 2. 辅助依据:12小时降雨量(用于短时强降雨预警) 重要提示 二、划分标准的“讲究”与科学依据 基于统计规律与灾害阈值: 划分标准是长期气象观测和统计分析的结果。研究表明,当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时,引发洪涝、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的风险显著增加。100毫米、250毫米等阈值则对应着更高等级的灾害风险。 防灾减灾需求: 核心目的是服务于气象预警和灾害防御。明确的等级划分有助于:可比性与标准化: 统一的划分标准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降雨强度和灾害评估具有可比性,便于气象研究、灾害评估和跨区域协作。 考虑时间尺度: 同时使用24小时和12小时标准,是为了兼顾不同持续时间的降雨过程。短时强降雨(如1小时下30-50毫米)即使总量不大,其瞬时冲击力也非常危险,需要特别关注。 三、相关气象常识 降雨的形成: 水汽蒸发上升 -> 遇冷凝结成云 -> 云滴增长(碰并、凝华) -> 达到足够大时克服上升气流 -> 降落形成雨。 影响降雨强度的关键因素:暴雨的灾害性:如何获取暴雨预警信息: 总结

暴雨等级划分是气象科学服务于防灾减灾的重要体现。核心依据是单位时间(主要是24小时和12小时)内的降雨量(毫米),其中50毫米/24小时是划分“暴雨”的关键门槛。这种划分并非随意,而是基于长期的观测统计、灾害发生规律和实际的防灾需求制定的,旨在为精准预警、科学决策和公众避险提供清晰的标尺。了解这些标准和背后的气象常识(如降雨形成、灾害性、预警获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信息,并在暴雨来临时有效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