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迁徙的留鸟。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东南亚部分地区,终生在其栖息地范围内活动,不会进行季节性长距离迁徙。
它们应对季节变换(主要是温度降低和食物资源变化)的策略是行为调整、食性转换和栖息地利用,而非迁徙:
应对温度变化(主要是冬季低温):
- 行为调整:
- 减少活动与能量保存: 在寒冷的清晨和傍晚,它们会减少活动,选择在灌丛、草丛、竹林或常绿阔叶林下层等相对避风保暖的地方休息,减少能量消耗。
- 寻找避风向阳处: 它们会主动寻找阳光能照射到的、背风的山坡、林缘、灌丛基部等地方活动取暖。
- 群居御寒: 在冬季,灰胸竹鸡可能会形成比繁殖季节更大的群体,有时会几只甚至十几只挤在一起栖息在茂密的植被下,通过群体聚集来减少个体热量散失。
- 生理适应(相对次要):
- 换羽: 秋季会换上更厚实的冬羽,提供更好的保温效果。
- 增加食物摄入: 为了维持体温和能量,冬季需要摄入更多食物。
- 选择微环境: 它们偏好选择有良好下层植被覆盖、靠近水源(冬季不结冰或结冰期短)的生境,这些地方温度相对稳定,防风效果好。
应对食物变化(主要是冬季食物短缺):
- 食性转换: 这是它们应对季节变化最核心的策略。
- 春夏秋季: 食物丰富多样。它们主要取食各种昆虫(如蝗虫、蚂蚁、甲虫幼虫等)、蚯蚓、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同时也吃植物的嫩叶、嫩芽、浆果、种子等。
- 冬季: 动物性食物(昆虫、无脊椎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灰胸竹鸡显著转向植物性食物。它们会大量取食:
- 种子: 各种禾本科、莎草科等草本植物的种子是冬季重要的食物来源。
- 果实: 冬季成熟的浆果、坚果(如壳斗科的一些小坚果)。
- 根、茎、块茎: 挖掘植物的地下部分。
- 苔藓、地衣: 在食物极度匮乏时也可能取食。
- 扩大觅食范围和改变觅食方式:
- 冬季可能需要到更开阔的农田边缘、林缘草地、甚至村庄附近的灌丛中寻找掉落的谷物种子、草籽等。
- 在落叶林中,它们会翻动落叶层寻找隐藏的种子或昆虫(如果有的话)。
- 挖掘地面寻找根茎和块茎。
- 利用人类活动影响: 靠近农田或村庄的种群,可能会取食一些农作物残留的种子或掉落的果实。
栖息地利用:
- 依赖常绿植被: 冬季,常绿阔叶林、竹林、茂密的灌丛对它们尤为重要。这些地方不仅提供避风保暖的场所,其中的常绿植物(如某些竹子的叶子、常绿灌木的浆果或种子)也能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如竹叶、竹实)和遮蔽。
- 水源保障: 即使在冬季,它们也需要饮水。选择靠近流动溪流、泉水或冬季不干涸的水塘附近活动很重要。
总结:
灰胸竹鸡作为典型的南方留鸟,面对季节变换(尤其是冬季),其核心策略是“就地坚守,灵活应变”:
- 不迁徙: 依靠其分布区相对温和的冬季(虽有寒潮但无持续严寒)和栖息地的复杂性。
- 保暖: 通过行为(减少活动、寻找阳光避风处、群居)和生理(厚羽)减少热量散失。
- 应对食物短缺: 最关键的是食性转换,从夏秋偏重动物性食物转为冬季几乎完全依赖各种植物性食物(种子、果实、根茎等),并扩大觅食范围。
- 利用微生境: 依赖常绿林、竹林、茂密灌丛提供庇护和部分食物,并靠近水源。
这些适应性行为使得灰胸竹鸡能够在固定的家园范围内,成功应对一年四季的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