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茼蒿身影:那些藏在镜头里的市井烟火与生活细节
茼蒿,这株翠绿鲜嫩、气味独特的蔬菜,在影视作品里常如一个不起眼的配角,默默点缀着画面。它不会喧宾夺主,却总在特定时刻悄然出现,成为镜头里无法忽视的“生活证人”。当导演将镜头对准市井烟火、平凡餐桌时,茼蒿便有了自己的光影故事。
一、镜头里的茼蒿:场景与象征
1.
市井生活的鲜活注脚
- 菜市场/路边摊: 镜头掠过喧嚣的早市,一捆捆带着露水的茼蒿,被随意码放在菜摊一角,或由小贩麻利地捆扎、称重递给顾客。这寻常景象,无声诉说着城市苏醒的节奏与普通人的日常采买(如《装台》中刁顺子穿梭于市集的场景)。
- 家庭厨房/餐桌: 厨房的水槽边,主妇正麻利地清洗茼蒿;滚沸的汤锅或火锅里,翠绿的茼蒿被投入翻滚的汤水中,瞬间变得柔软,氤氲的热气里升腾着家的温度与食物的慰藉(《人世间》周家围炉聚餐的温馨场景,茼蒿便是火锅旁不可或缺的配菜)。
2.
平凡生活的朴素象征
- 平民阶层的代言: 茼蒿价格亲民,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当剧中人物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路边小馆,点上一份清炒茼蒿或涮着茼蒿吃火锅时,无需多言,其经济状况与生活阶层已不言自明(《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北漂女孩们的合租生活里,茼蒿是火锅局里最实惠的选择)。
- “人间烟火气”的具象化: 茼蒿那独特而略带“野性”的香气,在影视化呈现中,仿佛能透过屏幕传递给观众。它代表着未经雕琢、接地气的真实生活滋味,是繁华都市或宏大叙事下,最抚慰人心的那份质朴与温暖(《爱情神话》里上海弄堂的日常烟火中,家常小炒里的茼蒿便是这气息的缩影)。
3.
季节流转的悄然提示
- 春日的使者: “三月三,茼蒿下米汤”,茼蒿是典型的春菜。影视剧中若出现鲜嫩的茼蒿,尤其是清炒或做汤,常在不经意间点明时值春季,万物复苏(古装剧或年代剧中,春日宴席上常有一道时令的茼蒿菜)。
4.
情感与记忆的载体
- 家的味道与亲情: 母亲做的茼蒿豆腐汤,离家游子记忆里最深刻的家乡味。剧中人物面对一碗茼蒿菜肴时流露的感慨或沉默,常勾连起思乡之情或对亲人的思念(《以家人之名》中,李爸做的家常菜里,或许就有一盘带着“家”的味道的茼蒿)。
- 共食的温情与社交: 围坐一桌涮火锅,共享茼蒿的瞬间,是增进感情、化解隔阂的绝佳场景。筷起筷落间,茼蒿成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请回答1988》中双门洞邻居们频繁的聚餐里,茼蒿是火锅里被争抢的“明星”蔬菜)。
二、茼蒿身影的影视剧表现手法
特写镜头赋予诗意: 水珠在鲜嫩茼蒿叶上滚动的特写,翠绿投入翻滚红汤的慢镜头,将平凡蔬菜升华为视觉美感与生命力的象征。
声音设计的点睛之笔: 清洗茼蒿时的哗哗水声,下锅瞬间的“滋啦”声,咀嚼时的清脆声响,这些细微音效极大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与沉浸感。
色彩对比的巧妙运用: 茼蒿的翠绿在暖色调(如火锅的红汤、厨房的灯光)或冷色调(如市井清晨的蓝灰)画面中形成醒目对比,成为视觉焦点,点亮整个场景。
作为隐喻的道具: 人物境遇变化时,餐桌上茼蒿的出现与否(如从新鲜到蔫萎,或从有到无),可含蓄映射其生活状态(富足/拮据)或心境(积极/消沉)。
三、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茼蒿时刻”
- 《人世间》 (2022): 周家人在艰难岁月里围坐吃火锅的场景堪称经典。翻滚的铜锅,氤氲的热气,周秉昆(雷佳音饰)将一大筷子茼蒿下入锅中,母亲李素华(萨日娜饰)张罗着让大家“快捞,别煮老了”。这平凡食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是难得的鲜美,更是困苦中亲情的凝聚与温暖的象征。茼蒿的绿,在略显昏暗的室内和人们厚重的冬衣映衬下,格外鲜活,充满了生活的韧性和希望。
- 《爱情神话》 (2021): 这部充满上海弄堂烟火气的电影,餐桌上少不了本地时令蔬菜。老白(徐峥饰)为李小姐(马伊琍饰)准备的精致小菜里,或许就有一碟清炒茼蒿。它代表着上海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生活智慧,在有限条件下追求精致与滋味。茼蒿的清爽口感,也与影片中成年人之间微妙、试探又最终归于平淡真诚的情感关系隐隐呼应。
- 《请回答1988》 (2015): 双门洞的邻里情谊,很大一部分是在各家餐桌和阿泽房间的饭桌上建立的。频繁出现的韩式部队火锅或泡菜锅里,茼蒿(在韩国常见且常用)是绝对的主力涮菜。当德善、正焕、善宇、东龙、阿泽抢着从锅里捞茼蒿,为最后一片“打闹”时,茼蒿成了青春友谊最鲜活、最欢快的见证者。它普通,却承载了无数欢笑和成长的记忆。
结语:平凡之物的光影力量
茼蒿,这株平凡到常被忽略的蔬菜,在影视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和精妙的镜头语言下,被赋予了远超其食材本身的意义。它是市井烟火气的视觉符号,是平民生活的朴素代言,是季节流转的无声提示,更是情感与记忆的温暖载体。
它提醒我们,生活的真味与力量,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普通、最日常的细节里。下一次在影视剧中看到那抹熟悉的翠绿身影,不妨多停留片刻,感受镜头背后那份对平凡生活的深情凝视与敬意。那些被精心捕捉的茼蒿瞬间,如同生活本身,无需华丽,自有其动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