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宝莲灯》这一经典神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出发,深入探寻其中蕴含的传统伦理观念及其在神话叙事中的体现方式。
《宝莲灯》的核心情节围绕着“沉香救母”展开,其人物情感——亲情、爱情、责任、愤怒、牺牲——无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并通过神话特有的夸张、象征和冲突形式得以强烈表达和升华。以下是几个关键方面的体现:
“孝”的极致化与神圣化:
- 人物情感: 沉香对母亲三圣母的思念、孺慕之情,以及得知母亲被压华山后的痛苦、愤怒和救母的坚定决心,构成了故事最原始、最强大的情感驱动力。
- 伦理体现:
- 核心驱动: “孝”是沉香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为救母亲,他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拜师学艺,甚至不惜挑战天庭权威(象征最高秩序)。这种“孝”超越了寻常的奉养,上升为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和牺牲精神。
- 神话强化: 神话通过设定“母亲被镇压于山底”这一极端困境,将“孝”的实践难度提升到非人力所能及的地步(需要神斧、需要法力),从而将“孝道”本身推向了极致和神圣化的高度。沉香的最终成功(劈山救母)成为“至孝感天动地”的神话式表达。
- 社会隐喻: 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孝”的至高推崇,认为它是人伦之本,可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甚至能撼动“天理”(即既定秩序)。
“忠”与“孝”的冲突与调和:
- 人物情感: 二郎神杨戬作为天庭秩序的维护者(司法天神),他面对妹妹三圣母思凡下嫁、触犯天规的行为时,内心充满矛盾(亲情与职责的撕扯)。他执行天规(镇压妹妹)体现“忠”,但后期暗中帮助沉香又流露了“情”与对“孝”的最终认同。
- 伦理体现:
- 经典困境: 故事直接呈现了传统伦理中“忠君”(忠于天庭/秩序)与“孝亲”(维护家庭亲情)的尖锐冲突。杨戬最初的选择代表了“忠”对“孝”的压制,这是维护等级森严的秩序所必须的。
- 神话解决: 神话叙事通过杨戬内心的挣扎和最终立场的转变(或默许/帮助),暗示了在更高层面(如亲情、人伦)上,“孝”与“情”最终可以超越僵化的“忠”(特指对不近人情之规则的盲目服从)。沉香的成功救母,象征着“孝”的力量最终得到了“天”(或代表天的更高意志/修正后的规则)的认可,实现了“忠孝两全”的调和(新的秩序容纳了亲情)。
- 价值排序: 虽然表面上“忠”高于“孝”,但故事的深层逻辑和情感倾向(观众对沉香的同情、对杨戬后期行为的理解)表明,在民众心中,基于血缘亲情的“孝”更具根本性和感召力。
“情”对“理/法”的抗争与胜利:
- 人物情感: 三圣母与刘彦昌的爱情是故事悲剧的起点。三圣母不顾天规,追求凡间情爱,体现了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冰冷天规的反抗。她对丈夫的爱、对儿子的思念是她被压山下仍坚持的信念。沉香救母的执着,也是对这种“情”的继承和捍卫。
- 伦理体现:
- “天理” vs “人欲”: 天庭的“天规”代表了绝对的“理”与“法”,禁止仙凡相恋体现了维护秩序(等级、纯净)的“理”。三圣母的“思凡”被视为“人欲”(情欲)对“天理”的僭越。
- 神话的立场: 故事通过渲染三圣母爱情的纯洁美好(宝莲灯的神力象征其善)、刘彦昌的忠贞不渝、沉香救母的正当性,以及最终“情”的胜利(夫妻母子团圆),强烈地站在了“情”(人伦亲情、人间至爱)这一边。它批判了不近人情、扼杀人性的“理/法”(天规),宣扬了“情”的合理性与至高价值。
- “情理法”的平衡: 结局并非完全颠覆秩序,而是在新的条件下(沉香的努力、众仙的同情、甚至玉帝的默许/敕封)重新达成平衡。这体现了传统伦理中理想的“情理法”交融状态,即“法”应本乎“情”、顺乎“理”。
“义”与责任感的彰显:
- 人物情感: 孙悟空、哪吒、土地爷、甚至后期的哮天犬等角色对沉香的帮助,体现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和对弱小(沉香)的同情。孙悟空收徒、授艺,也包含了对沉香孝心的赞赏和一份“为师”的责任感。
- 伦理体现:
- “侠义”精神: 这些角色的行为是传统“侠义”文化(济困扶危、反抗强权)在神话中的投射。他们帮助沉香对抗“不义”的天规(代表强权),是“义”的实践。
- 社会责任: 土地爷等小神对沉香的庇护,也体现了民间信仰中神灵应“护佑一方”、有责任感的一面。
- 师道传承: 孙悟空对沉香的教导,体现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也包含了将正义和勇气传递给下一代的意义。
“和谐团圆”的终极理想:
- 人物情感: 故事结局,三圣母一家团聚,获得天庭认可(敕封),沉香也成长成才。所有主要角色(包括曾对立的二郎神)的情感都指向了和解与圆满。
- 伦理体现:
- 家庭本位: 大团圆结局是传统伦理中“家和万事兴”观念的终极体现。家庭的完整与和谐被视为最高价值。
- 秩序重建: 这种团圆并非无原则的,而是在沉香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获得神斧、法力)、救母的正当性被广泛认可(包括天庭)之后,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了秩序。这种秩序容纳了亲情、爱情,实现了“天理”与“人情”的调和。
- 善恶有报: 坚持孝道、正义的一方最终获得幸福,体现了传统的因果报应和道德劝诫思想。
总结:
《宝莲灯》通过神话的叙事方式(夸张的情节、超凡的力量、象征性的困境与解决),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核心——特别是孝道、亲情、情理冲突与调和、家庭和谐——进行了戏剧化、神圣化的表达:
- “孝” 被提升为撼天动地的神圣力量,是驱动故事的核心伦理。
- “忠孝冲突” 被鲜明呈现,最终通过神话逻辑(情感的力量、更高意志的认可)实现了向“孝亲”和“人情” 的倾斜与调和,暗示了僵化规则应为人伦亲情让步。
- “情”(亲情、爱情) 对“理/法”(冰冷天规) 的抗争与胜利,是故事最激动人心的主题,宣扬了人性、人情的正当性与价值。
- “义”与责任感 在辅助角色身上得到体现,丰富了伦理维度。
- “和谐团圆” 的结局,是传统家庭本位和社会理想秩序的终极投射。
因此,《宝莲灯》不仅是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更是一部传统伦理观念(尤其是家庭伦理、情理观)的生动教科书和情感化宣言。它借助神话的翅膀,让这些深刻的伦理价值在充满想象力的冲突与和解中,得到了最强烈、最直观的呈现和升华,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听众和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