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固定造型的原因
功能性需求 - 快速识别:
- 皮影戏是光影艺术,观众主要通过投影在幕布上的剪影轮廓和色彩来识别角色。
- 固定造型(如特定头饰、服装样式、兵器、胡须等) 成为最直观、最有效的“视觉标签”。观众一眼就能分辨出是皇帝、武将、文官、书生、小姐、丫鬟、神仙、妖怪等,无需旁白或复杂剧情铺垫。
- 这类似于京剧的脸谱化,是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化传承与符号化:
- 固定造型是长期艺术实践和文化积淀的结果,形成了一套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符号系统”。这套系统代代相传,成为皮影戏艺术的“语法”和“词汇”。
- 它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社会规范(如尊卑、忠奸、善恶),便于在有限的表演时间内高效地传达角色身份、性格和地位。
制作工艺与表演便利:
- 皮影是雕刻出来的,固定造型便于制作模板和批量生产。艺人可以根据固定的“谱式”(造型图谱)进行雕刻,保证角色形象的一致性和可复制性。
- 固定造型(尤其是关节连接方式、手持道具的位置)也便于操纵和表演。艺人熟悉每个角色的操纵要点,能更流畅地完成动作。
故事类型与角色定位:
- 传统皮影戏多演绎历史演义、神话传说、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等类型化题材。这些故事中的角色本身就有很强的类型化特征(如忠臣、奸臣、勇将、军师、大家闺秀、刁蛮公主等)。
- 固定造型直接对应这些类型化角色,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
二、传统纹样背后的寓意与象征
皮影上的装饰纹样绝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充满象征意义的“密码”,是固定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纹样及其寓意包括:
龙纹:
- 象征: 皇权、天子、至高无上、力量、祥瑞。
- 应用: 皇帝、皇后的服饰(龙袍、凤冠霞帔上的龙纹),有时也用于重要的男性神仙。五爪龙是帝王的专属。
凤纹:
- 象征: 皇后、后妃、尊贵的女性、祥瑞、美好、高贵。
- 应用: 皇后、妃子、公主、仙女等高贵女性角色的服饰(凤冠、霞帔、衣裙)。常与牡丹(富贵)搭配。
蟒纹:
- 象征: 仅次于龙的高贵身份,权力、威严。
- 应用: 高级文武官员的官服(蟒袍)。龙五爪,蟒四爪(也有三爪,但本质是“蟒”不是“龙”),是区分君臣的重要标志。
补子(官服胸背的方形图案):
- 象征: 文武官员的品级。
- 应用: 文官官服绣飞禽(如仙鹤-一品、锦鸡-二品、孔雀-三品等),象征文采;武官官服绣走兽(如麒麟-一品、狮子-二品、豹-三品等),象征勇猛。不同禽兽对应不同品级。
云纹:
- 象征: 祥瑞、仙境、高升、如意。
- 应用: 广泛用于各种角色的服饰边缘、背景道具(如天宫、仙境场景)、神仙的服饰。增强飘逸感和超凡感。
水纹(波浪纹、漩涡纹):
- 象征: 江河湖海、生命力、财富(有时)、阻隔。
- 应用: 龙王、水族角色的服饰,表现水域场景的背景,武将战袍下摆(象征“海水江崖”,寓意一统江山、福山寿海)。
花卉纹样:
- 牡丹: 富贵、繁荣、华丽。常用于皇后、贵妃、大家闺秀的服饰。
- 莲花/荷花: 纯洁、清廉、佛教祥瑞。常用于仙女、观音、清官或品德高尚角色的服饰。
- 菊花: 隐逸、高洁、长寿。
- 梅花: 坚韧、高洁、报春。
- 缠枝花/卷草纹: 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吉祥如意。常用作边饰。
几何纹样:
- 卍字纹: 佛教符号,象征吉祥万德、永恒。常用于服饰、背景装饰。
- 回纹: 连绵不断、富贵永续。常用作边饰。
- 盘长纹: 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回环贯彻、连绵不断、长命百岁。常用于服饰、道具。
动物纹样(除龙、凤、补子禽兽外):
- 蝙蝠: “蝠”谐音“福”,象征福气。常与寿桃、铜钱组合(福寿双全、福在眼前)。
- 鹿: “鹿”谐音“禄”,象征俸禄、官运。
- 鹤: 长寿、仙风道骨。常用于神仙、寿星、高士。
- 鱼: 富足(“年年有余”)、生殖力、吉祥(鲤鱼跃龙门)。常用于百姓、孩童服饰或场景道具。
特定角色符号:
- 包公: 黑色脸谱(铁面无私),额间月牙(象征“日断阳,夜断阴”)。
- 关羽: 红脸(忠勇),长髯(美髯公),青龙偃月刀。
- 孙悟空: 猴脸,紧箍咒,金箍棒,虎皮裙。
- 奸臣(如曹操): 白脸(阴险狡诈),特定髯口(如“奸髯”)。
总结
皮影戏角色的固定造型和繁复精美的传统纹样,是民间艺人将实用功能、艺术审美、文化象征、社会伦理完美结合的产物:
功能性: 确保快速识别角色和流畅表演。
艺术性: 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美感。
符号性: 纹样是承载特定文化寓意(吉祥、尊卑、品性、身份)的视觉符号。
规范性: 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如龙袍、官服补子)。
传承性: 作为一套成熟的“密码本”,保证了艺术形式的稳定传承。
因此,欣赏皮影戏,不仅要看其生动的表演,更要读懂那些固定造型和精美纹样背后所诉说的古老故事、道德训诫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它们是凝固在牛皮(或驴皮)上的文化基因,是理解中国传统民俗艺术和深层文化心理的一扇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