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虹的形成和可见性需要更苛刻的光学和气象条件。以下是深入探究的原因:
1. 光学原因:副虹本身更暗淡
- 反射次数更多: 主虹是阳光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内反射形成的。副虹则是阳光在水滴内经过两次内反射形成的。
- 光损失更大: 每一次反射都会损失一部分光线能量。两次反射导致副虹的光线强度远低于主虹(通常只有主虹的1/10到1/3亮度)。
- 颜色更淡且顺序反转: 两次反射也导致副虹的颜色顺序与主虹相反(红在内,紫在外),并且颜色更分散、更淡。这使得副虹更容易融入背景天空的光线中。
- 位置更高: 副虹出现在主虹之外,其角半径约为50-53度(相对于太阳的相反方向),而主虹约为42度。这意味着副虹更靠近太阳一侧的天空,这部分天空通常比远离太阳的天空(主虹所在区域)更亮。暗淡的副虹叠加在较亮的背景上,对比度更低,更难以察觉。
2. 气象原因:对水滴分布要求更高
- 需要更密集、更均匀的水滴群: 形成明亮清晰的主虹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大小相对均匀的水滴(直径通常在0.5mm到2mm之间)。要形成肉眼可见的副虹,则要求水滴群更密集、分布更均匀。如果雨滴稀疏、大小不一或者分布不均,副虹要么非常微弱,要么根本无法形成。
- 降水区域和观测者位置: 观测者需要背对太阳,并且前方有正在降雨或大量悬浮水滴的区域。副虹需要更广阔、更均匀的水滴区域才能形成足够强的光。
- 背景云层干扰: 副虹出现的位置(50-53度角)更容易被云层遮挡。即使有副虹形成,如果它前面的天空有云,也会将其掩盖。
3. 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 最佳角度: 双彩虹(尤其是清晰可见的副虹)最有可能出现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时候,通常是清晨或傍晚。此时:
- 主虹和副虹的弧线更高,更完整地出现在地平线以上。
- 太阳光线穿过更厚的大气层,光强减弱,使得彩虹(尤其是较暗的副虹)与背景天空的对比度相对提高。
- 太阳高度角过高的问题: 当太阳高度角超过42度时,主虹的顶部会低于地平线,变得不可见。当太阳高度角超过53度时,整个副虹都会在地平线以下。因此,在正午时分,即使下雨,也几乎不可能看到任何彩虹,更别说双彩虹了。
4. 观测者因素
- 人眼敏感度: 人眼对低对比度、低亮度的物体分辨能力有限。暗淡的副虹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在有明亮主虹吸引注意力的情况下。
- 注意力: 很多人看到主虹后,可能不会仔细留意其外侧更暗淡、颜色更淡的区域,从而错过了副虹。
- 光污染/大气污染: 城市灯光污染或大气中的尘埃、污染物会增加天空背景亮度,进一步降低副虹的可见度。
为什么说“值得深入探究”?
- 复杂的光学路径: 副虹的形成涉及光线在水滴内的精确路径(两次反射),其角度计算和颜色分离比主虹(一次反射)更复杂,是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的综合体现。
- 微气象学的体现: 能否看到清晰的副虹,直接反映了当时局部区域大气中水滴的浓度、大小分布均匀性以及降水云的微观结构。它是大气微物理状态的一个可见指标。
- 对比度与感知: 副虹的可见性挑战了人眼对低对比度目标的感知极限,涉及到视觉生理学和大气光学。
- 预测性: 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在特定天气状况下(如雨后初晴、太阳高度角低时)更有目的地寻找和观测双彩虹。
总结
双彩虹不常见,核心在于副虹的形成和可见性条件苛刻:
光学上: 两次反射导致光强弱、颜色淡、背景天空亮,对比度低。
气象上: 需要更大范围、更密集、更均匀分布的水滴群,且背景天空需无云遮挡。
太阳角度上: 通常只在太阳高度角较低的清晨或傍晚才可能完整出现。
观测上: 人眼容易忽略暗淡的副虹。
因此,看到清晰的双彩虹确实需要天时(合适的太阳角度)、地利(大范围均匀的雨滴云)与人和(观测者细心留意)的完美结合。研究其背后的光学和气象机制,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光与大气的精妙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