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被称为“野鸡冠花”,主要是因为它的花序形态与栽培的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非常相似,但它是野生的,并且两者同属苋科青葙属(Celosia),是近亲。
以下是详细解析:
名称由来:“野鸡冠花”
形态相似性: 青葙(Celosia argentea)和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的花序都是密集的穗状花序,形状扁平、肉质,边缘有时呈波状,整体轮廓确实很像公鸡的鸡冠。
野生属性: 青葙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荒野、路边、田间、山坡,是典型的野生植物。而鸡冠花则是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的观赏花卉,花色更丰富(红、黄、橙、紫等),花序更硕大、紧凑、形态变异更多(如球形、羽毛状等)。
亲缘关系: 两者同科同属,生物学关系很近,形态上自然有许多共同点。青葙可以说是鸡冠花的“野生祖先”或近缘种。
因此,民间直观地根据其花序形状和野生特性,将青葙称为“野鸡冠花”或“土鸡冠”。
青葙(Celosia argentea L.)形态特征全解析
花序:
- 类型: 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
- 形状: 圆柱形或塔形(下部较宽,向上渐尖),有时略扁。与鸡冠花宽扁、扇形、有明显皱褶的“鸡冠”状不同,青葙的花序通常更细长、直立、呈塔状或圆柱状,结构相对疏松。
- 颜色: 初开时常呈粉白色或淡紫色,后期可能变为银白色(因其种加词 argentea 意为“银白色的”,指其干枯后的花序颜色)。也有深红色或紫红色的品种/变种(如 Celosia argentea var. cristata,有时也被归入鸡冠花)。
- 结构: 由密集螺旋状排列的小花组成。
花:
- 花被片: 每朵小花有5枚干膜质、有光泽的花被片。花被片披针形,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常呈白色、粉红色或淡紫色。
- 雄蕊: 5枚。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这是苋科的特征之一),花药紫红色或黄色。
- 雌蕊: 柱头2-3裂,子房上位。
- 苞片和小苞片: 每朵小花基部有3枚苞片(其中1枚较大,2枚较小)和2枚小苞片(舟状,顶端有长芒尖)。这些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有光泽,宿存(不脱落),是构成花序独特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片:
- 排列: 互生。
- 形状: 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有时也呈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少数情况下叶片较宽。
- 叶尖: 通常渐尖或急尖。
- 叶基: 渐狭成叶柄。
- 叶缘: 全缘(无锯齿)。
- 叶脉: 主脉明显,侧脉在两面均稍凸起。
- 大小: 长5-8厘米,宽1-3厘米是常见范围,但可能有变化。
- 颜色: 绿色。
茎:
- 形态: 直立,圆柱形或有棱。
- 分枝: 通常有分枝。
- 颜色: 绿色或带紫色条纹。
- 高度: 植株高度变化较大,通常在30厘米到1米之间,在适宜条件下可更高。
果实:
- 类型: 胞果(苋科典型果实,果皮薄而脆,包裹着种子)。
- 形状: 卵形。
- 特点: 成熟时盖裂(顶部像盖子一样开裂)。
- 宿存: 包裹在宿存的花被片和苞片内。整个花序干枯后呈银白色,胞果藏于其中。
种子:
- 形状: 肾状圆形,略扁。
- 颜色: 黑色,有光泽。
- 大小: 直径约1-1.5毫米。
- 特点: 种子就是著名的中药“青葙子”。数量极多。
总结关键特征:
- 花序: 顶生或腋生,塔形或圆柱形穗状花序,初粉白/淡紫,后可能变银白,结构相对疏松。
- 花被片: 5枚,干膜质,披针形,白/粉红/淡紫。
- 苞片: 3大苞片 + 2小苞片(舟状,有长芒尖),干膜质有光泽,宿存。
- 叶片: 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
- 茎: 直立,常有分枝。
- 果实: 胞果,卵形,盖裂,藏于宿存花被和苞片内。
- 种子: 肾状圆形,黑色有光泽(青葙子)。
与鸡冠花的主要形态区别:
特征
青葙 (野鸡冠花)
鸡冠花 (栽培种)
花序形状
塔形、圆柱形,较细长、直立、结构较疏松
扇形、扁平的鸡冠状,宽大、肥厚、皱褶明显、结构紧密
花序颜色
常见
粉白、淡紫、银白
常见
鲜红、紫红、橙黄、黄、白等,色彩鲜艳丰富
野生性
野生,适应性广
人工栽培,园艺观赏品种
叶片
通常较窄(披针形为主)
通常较宽(卵形、卵状披针形为主)
普遍性
常见杂草
常见观赏花卉
总而言之,青葙因其与栽培鸡冠花高度相似的穗状花序形态(尤其是苞片和花被片的特征)以及野生属性,在民间获得了“野鸡冠花”这一形象而贴切的俗称。通过观察其塔状/圆柱状花序(非典型扁平鸡冠状)、较窄的披针形叶片、粉白/淡紫的花序颜色以及宿存苞片上的长芒尖等特征,可以准确识别青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