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在我国的种植历史长达两千余年,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与荔枝相关的故事,涵盖了种植、进贡、文人雅趣及历史轶事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经典记载:
1. 汉唐时期的皇家贡品
-
司马相如《上林赋》(西汉)
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时,曾将荔枝作为南方珍果移植至长安。赋中提到的“离支”(即荔枝)是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印证了汉代皇家对荔枝的珍视。不过因气候限制,移植并未成功,此后荔枝长期作为岭南贡品。
-
杨贵妃与“一骑红尘”(唐代)
杜牧《过华清宫》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家喻户晓。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为满足杨贵妃喜食鲜荔,命人从岭南(一说四川涪陵)开辟驿道快马运送,途中“人马僵毙,相望于道”,成为唐代奢靡的象征。
2. 宋代:荔枝文化的鼎盛
-
蔡襄《荔枝谱》(1059年)
世界第一部荔枝专著,详细记载了福建荔枝的32个品种、种植技术、加工方法及贸易盛况。书中提到福州荔枝“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漠、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可见宋代荔枝已远销海外。
-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
苏轼被贬惠州时,在《惠州一绝》中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对荔枝的极致推崇。其《荔枝叹》更揭露了贡荔劳民伤财的历史:“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3. 明清时期的品种与风物
-
徐勃《荔枝谱》(明代)
记载福建荔枝品种100余种,并收录大量文人题咏。其中“陈紫”“江家绿”等名种被形容为“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嚼之如泉涌”。书中还提到福州西禅寺的宋荔“皮色丹而味甘,食之齿颊生香”,至今仍有古树存活。
-
“荔奴”之争(清代)
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龙眼为“荔奴”,因其成熟期晚于荔枝,故得此谑称。他还记载了广东增城“挂绿荔枝”的珍稀:“熟时红紫相间,一绿线直贯到底”,相传仅西园寺一株为真品,清代时一颗可换“白金数两”。
4. 神话与地方传说
5. 荔枝与中医药
-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记载荔枝“甘平无毒,止渴益人颜色”,但强调多食易生热病:“鲜者食多,即龈肿口痛,或衄血。病齿䘌及火病人尤忌之。” 并提及核、壳皆可入药,核能“行散滞气”。
荔枝文献中的“冷知识”
保鲜技术:宋代已用“
红盐法”(盐梅卤浸佛桑花腌渍)保存荔枝,或置于竹节、荷叶中密封运输。
古树奇谭:四川宜宾有唐代“
妃子园”,相传为杨贵妃供荔之源;福建莆田“宋家香”古荔树龄逾1200年,仍结果。
荔枝名画:宋徽宗赵佶《写生翎毛图》绘有荔枝,印证其作为宫廷雅玩的身份。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荔枝的物种传播史,更折射出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与生活图景——从帝王奢靡到文士风雅,从商路贸易到民生疾苦,一颗荔枝背后,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记忆。如今在广东、福建等地,仍能寻访古籍中记载的古荔园,感受千年不变的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