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九九信息网

从海洋到陆地:石林所在区域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才形成今日风貌?

发布:2025-09-05 20:23 浏览:0
特别声明: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详情请阅读九九信息网免责条款
详细信息

第一阶段:深海沉积(约2.7亿年前 - 二叠纪) 古特提斯洋的浅海环境: 在距今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早期,现今的云贵高原地区还是一片广阔、温暖的浅海,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 碳酸盐岩沉积: 第二阶段:构造抬升与成陆(约2.5亿年前 - 二叠纪末至新生代) 板块运动与海退: 大约在二叠纪末期(约2.5亿年前),由于剧烈的板块构造运动(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奏),该地区开始发生区域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去。 陆地暴露: 曾经的海底变成了陆地。抬升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次间歇性的抬升和相对稳定期。 地层褶皱与断裂: 在抬升过程中,强大的构造应力使得原本水平或近水平的石灰岩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产生了大量的节理(裂隙)。这些垂直或近垂直的节理系统(如“X”型共轭节理)为后期水流的溶蚀作用提供了优先通道和边界,是石柱形态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 第三阶段:喀斯特化作用(主要从新生代开始,持续至今)

这是形成今日石林奇观最直接和活跃的阶段,核心过程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溶蚀:石芽与石柱的形成:地下喀斯特发育: 在溶蚀地表石林的同时,大量的水也沿着更深的节理和裂隙渗入地下,溶蚀扩大形成地下溶洞系统(如石林附近著名的芝云洞、奇风洞等)。洞内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地貌。地表石林和地下溶洞是喀斯特作用在垂直空间上的一体两面。 多期次喀斯特作用: 该地区的抬升是间歇性的。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喀斯特作用塑造出该海拔高度的石林地貌。当新的抬升发生,侵蚀基准面下降,新的节理系统可能被激活或形成,水流在新的高度开始新一轮的溶蚀,可能形成不同高度或形态的石林景观叠加。这也是石林地区地貌复杂多样的原因之一。 第四阶段:持续演化与保存(现代)

总结来说,石林的形成是“沧海桑田”的完美诠释:

海洋奠基: 在古海洋中沉积了巨厚的纯净石灰岩。 构造塑形: 板块运动使海床抬升成陆,并产生密集的垂直节理系统。 水之雕琢: 在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持续数千万年的化学溶蚀(为主)和物理侵蚀作用下,沿着节理裂隙深切,最终雕琢出千姿百态的石柱森林。 时间沉淀: 整个过程跨越了漫长的地质年代(主要从2.7亿年前开始,石林主体形态形成于数百万年前至今),平均每厘米石柱高度的溶蚀需要约340年!

因此,今日我们看到的石林,是地球内力(构造抬升)与外力(水蚀作用)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协同作用、精雕细刻的杰作,是记录地球演变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