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规律、生理特性与昼夜节律、环境变化紧密关联的结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 避开高温: 白天,尤其是正午时分,阳光强烈,气温高,空气干燥。这对体型微小、容易失水的蚊虫来说非常不利。高温会加速它们体内水分蒸发,增加死亡风险。因此,白天大部分蚊虫会选择在阴凉、潮湿、避风的地方(如草丛、灌木丛、树荫下、室内角落、下水道等)休息,减少活动以保存能量和水分。
- 黄金时段: 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气温开始明显下降,空气湿度相对上升(特别是靠近水源的地方)。这种凉爽、湿润的环境对蚊虫来说最为舒适。它们不再需要躲避酷热,体能得以恢复,活动能力增强,开始积极寻找食物(血源)和交配机会。
昼夜节律(生物钟)的驱动:
- 内在生物钟: 蚊虫和其他生物一样,拥有内在的昼夜节律生物钟。这个生物钟受光线变化(特别是黄昏和黎明)的调控。对于许多黄昏活跃的蚊种(如常见的库蚊),它们的生物钟会在傍晚时分“唤醒”其觅食和繁殖行为。
- 激素与行为调控: 生物钟会调控蚊虫体内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直接影响其活动性、觅食欲望和交配行为。傍晚时分,正是这些“活动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最佳的觅食时机:
- 宿主活动高峰: 傍晚正是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结束一天工作/活动,回到家中或户外休息、放松的时候。人们通常在户外活动(散步、乘凉、烧烤、聚会),或者开窗通风。这为蚊虫提供了大量集中且相对静止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它们成功找到并叮咬宿主的几率。
- 视觉辅助: 虽然蚊虫主要依靠二氧化碳、体温、汗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乳酸、氨、尿酸)以及体味来定位宿主,但在傍晚时分,光线尚未完全消失,蚊虫的视觉系统也能提供一定的辅助定位作用(感知移动的轮廓或深色物体)。完全黑暗后,视觉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 竞争相对较少: 相比白天活动的昆虫(如蜜蜂、蝴蝶),傍晚活动的蚊虫面临的竞争可能相对较少。
天敌活动减少:
- 白天是许多蚊虫天敌(如鸟类、蜻蜓、蜘蛛、壁虎等)活跃捕食的时间。傍晚时分,随着光线变暗,这些依靠视觉捕猎的天敌活动减少或归巢休息,蚊虫面临的被捕食风险降低,因此更敢于出来活动。
繁殖行为:
- 对于某些蚊种,傍晚也是它们进行交配活动的重要时段。雄性蚊虫会聚集形成“蚊柱”,等待雌蚊飞入进行交配。这种集群行为也增加了傍晚空中蚊虫的数量。
重点蚊种的区别:
- 库蚊(家蚊): 这是最典型的“黄昏活跃”蚊种。它们通常在黄昏和夜间活动,是傍晚蚊虫大军的主力。
- 伊蚊(如白纹伊蚊/亚洲虎蚊): 它们更倾向于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午后,但傍晚时分活动性也很强。它们攻击性强,适应力强,在傍晚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 按蚊(疟蚊): 主要在夜间活动,高峰期在午夜前后。
总结来说,傍晚蚊虫特别多的核心原因是:
环境舒适: 温度下降、湿度上升,摆脱了白天的酷热干燥。
生物钟启动: 内在昼夜节律驱动,进入活跃觅食和繁殖期。
目标明确: 宿主(人和动物)集中出现且相对静止,觅食效率最高。
风险降低: 视觉捕食性天敌活动减少。
(部分蚊种)繁殖高峰: 交配活动增加。
如何应对?
了解这个规律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护:
- 傍晚减少外出: 尤其在靠近水源、植被茂密的地方。
- 外出时做好防护: 穿长袖长裤(浅色更好),使用有效的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或柠檬桉油等有效成分)。
- 居家防护: 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傍晚关好门窗或使用电蚊拍、蚊香、电蚊液等。
- 清除孳生地: 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瓶罐等),这是防蚊的根本。
所以,傍晚的蚊虫肆虐,是它们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存策略与一天中特定环境条件完美契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