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鲈鱼(通常指大口黑鲈/加州鲈、花鲈等)和野生鲈鱼在生活习性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它们长期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了解这些差异对于科学地进行人工养殖和环境调控至关重要。
一、人工养殖鲈鱼与野生鲈鱼生活习性差异
空间活动范围:
- 野生鲈鱼: 活动范围非常广阔,在湖泊、河流、河口、近海等水域巡游觅食,具有明显的洄游习性(部分种类如花鲈)。
- 人工养殖鲈鱼: 活动空间被限制在池塘、网箱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中,空间狭小且固定。它们无法进行长距离巡游或洄游。
摄食行为与食物来源:
- 野生鲈鱼: 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主要捕食活的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活饵。捕食行为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随机性。
- 人工养殖鲈鱼:
- 早期驯化: 鱼苗阶段需要经历从摄食活饵(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膨化颗粒饲料为主)的驯化过程。
- 摄食行为: 摄食行为相对被动,主要依赖人工定时、定点投喂。它们习惯了饲料颗粒的形状、大小、下沉速度和投喂信号(如声音、水流)。对静止或非饲料形态的食物反应可能降低。
- 食物选择: 食物来源单一且稳定(人工饲料),缺乏捕猎活饵的刺激和选择机会。
集群性与领域行为:
- 野生鲈鱼: 通常独居或形成小群体,具有领地意识,尤其在繁殖期或食物资源点附近。个体间存在竞争和等级。
- 人工养殖鲈鱼: 在养殖高密度环境下被迫高度集群。虽然个体间仍存在竞争(抢食、空间),但领地意识被大幅削弱。它们更适应群体生活,但也因此更容易产生应激和相互伤害(如抢食时的擦伤)。
应激反应:
- 野生鲈鱼: 主要面临自然环境的应激源(如天敌、剧烈天气变化、食物短缺)。对人为干扰(如声音、船只、网具)非常敏感。
- 人工养殖鲈鱼: 频繁接触人为操作带来的应激源:
- 日常管理: 拉网分塘、筛选规格、疫苗接种、水质检测取样等。
- 环境波动: 养殖水体体积小,水质(溶氧、氨氮、亚盐、pH等)易发生剧烈变化。
- 密度压力: 高密度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低强度应激源。
- 适应结果: 长期养殖环境下,它们对特定类型的人为操作(如熟悉的投喂信号、常规的巡塘)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适应性(习惯化),但对突发、剧烈或陌生的干扰(如突然的强噪音、不熟练的操作、水质剧变)仍然非常敏感,且由于空间限制无处可逃,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更易导致免疫力下降和疾病爆发。
繁殖行为:
- 野生鲈鱼: 在特定季节(水温、光照、水流等条件满足时)进行自然繁殖,有特定的产卵场和护卵护幼行为(如大口黑鲈雄鱼有筑巢护卵习性)。
- 人工养殖鲈鱼: 在商品鱼养殖中,繁殖行为通常被抑制或不需要。亲鱼的繁殖主要发生在专门的育苗场,通过人工控制环境(水温、光照周期、水流)和激素诱导进行催产受精,自然繁殖行为(如筑巢、护卵)在商品鱼养殖池中极少见或无法完成。
对环境的耐受性:
- 野生鲈鱼: 长期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对水质波动(如短期的溶氧偏低、浊度变化)可能具有更强的生理耐受能力和行为适应能力(如寻找溶氧更高的区域)。
- 人工养殖鲈鱼: 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但并非最优)且高密度的环境中,对某些水质指标(尤其是高氨氮、高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可能降低,因为其排毒机制长期处于较高负荷状态。同时,它们对极端变化(如溶氧骤降、温度剧变)的缓冲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急性死亡。
二、人工养殖环境调控要点
基于以上差异,人工养殖鲈鱼成功的关键在于模拟其基本生理需求,克服高密度带来的挑战,并尽量减少应激。调控要点如下:
水质管理 (核心中的核心):
- 溶解氧: 鲈鱼是高耗氧鱼类。维持高溶氧 (>5 mg/L, 理想>6 mg/L) 是重中之重。必须配备充足的增氧设备(叶轮式、水车式、纳米管、纯氧增氧等),并根据天气、密度、投喂量灵活开启,尤其是夜间和凌晨。实时监测溶氧。
- 氨氮 & 亚硝酸盐: 高密度投喂导致大量含氮废物。氨氮应控制在<0.5 mg/L, 亚硝酸盐<0.1 mg/L (越低越好)。措施:
- 合理密度(见下文)。
- 高效排污:池塘定期换水、清淤;网箱保持水流畅通;工厂化系统依赖强大的生物过滤和物理过滤。
- 培养有益菌群:定期使用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建立和维持稳定的氮循环。
- 避免过度投喂。
- pH值: 保持相对稳定,适宜范围7.0-8.5。过低影响氨氮毒性,过高影响鳃功能。避免剧烈波动。
- 水温: 不同鲈鱼种类有不同适温范围(如大口黑鲈适温20-30℃)。避免水温剧变(日变化<2-3℃)。高温季节加深水位、遮荫;低温地区考虑保温或温棚。工厂化养殖可精准控温。
- 盐度: 根据养殖种类调节(如花鲈是广盐性,淡水、咸淡水、海水均可养;大口黑鲈主要是淡水)。保持稳定,避免盐度剧烈波动。
- 透明度/浊度: 维持一定透明度(如池塘30-40cm),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过度浑浊影响呼吸和摄食。
密度管理:
- 合理放养密度是水质管理的基础。 密度过高必然导致水质恶化快、溶氧不足、应激加剧、病害易发。密度需根据:
- 养殖模式(池塘、网箱、工厂化)。
- 水源条件、增氧能力、排污能力。
- 鱼种规格(随生长及时分塘疏养)。
- 目标商品规格和养殖周期。
- 定期分筛: 鲈鱼抢食能力强,个体生长差异大。必须定期拉网分筛,按规格分塘饲养,减少大小个体竞争,提高群体均匀度和成活率。
饲料与投喂管理:
- 优质饲料: 使用高蛋白(>40%,幼鱼更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好、消化吸收率高、水稳定性好的鲈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
- 科学投喂:
- “四定”原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 投喂次数与量: 根据水温、天气、鱼体规格、摄食状态灵活调整。水温适宜时增加投喂次数(如2-4次/天)和量;水温过高(>32℃)或过低(<15℃)、天气闷热、暴雨前后、鱼病期间应减量或停喂。切忌过量投喂! 以鱼吃到8-9成饱为宜(观察投喂后鱼群散去情况)。
- 驯化信号: 建立固定的投喂信号(如敲击声、特定声响),利于鱼群形成条件反射,集中摄食,减少饲料浪费和应激。
- 投喂技巧: 慢投、匀投,让鱼群充分摄食。使用投饵机更佳。
环境设置与遮蔽:
- 网箱/池塘结构: 网箱网衣光滑,减少擦伤;池塘底部平坦,便于排污。
- 提供遮蔽物: 在池塘中设置一些无公害的遮蔽物(如PVC管、沉木、人工水草等,需易于清理),可以降低高密度带来的紧迫感,减少个体间的直接冲突,尤其对规格较小的鱼有益。网箱养殖可利用天然水流或设置导流板。
疾病防控:
- 预防为主: 良好的水质、合理的密度、科学的投喂是防病基础。
- 苗种检疫: 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的优质苗种。
- 消毒管理: 池塘清塘消毒、工具消毒、鱼体消毒(分塘、运输后)要规范。
- 免疫预防: 有条件可接种疫苗(如虹彩病毒疫苗)。
- 合理用药: 发生病害时,准确诊断,科学用药。严禁滥用抗生素和违禁药,遵守休药期。优先使用生态防治方法(如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
- 日常巡查: 密切观察鱼群活动、摄食、体表、有无异常死亡等情况,早发现早处理。
应激管理:
- 规范操作: 拉网、分塘、运输等操作务必轻柔、熟练、快速,减少鱼体损伤和离水时间。操作前可适当停食。
- 环境稳定: 尽力维持水环境各项指标的稳定,避免剧烈波动。
- 减少惊扰: 养殖区域避免不必要的噪音、强光、频繁的人为干扰。
- 抗应激处理: 在预计的强应激操作(如拉网、转塘、天气剧变)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免疫多糖、中草药(如黄芪多糖)等增强体质、缓解应激的物质,或在水中泼洒维生素C、葡萄糖等。
总结
人工养殖鲈鱼在空间、摄食、集群、应激耐受等方面与野生个体存在显著差异。养殖成功的核心在于深刻理解这些差异,并通过精细化的环境调控(尤其是水质、密度、饲料投喂)来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克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带来的挑战(水质恶化、应激、疾病),营造一个稳定、适宜、低应激的生长环境。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和预防性措施是保障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