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在水滴内部的反射次数不同,导致颜色顺序反转和亮度差异。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 单道彩虹(主虹)的形成与颜色排列
基本原理: 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球形水滴。
关键过程:- 折射: 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滴时发生折射(光线弯曲)。
- 一次反射: 光线在水滴内壁发生一次内反射。
- 再次折射: 光线离开水滴时再次发生折射,返回空气中。
颜色分离(色散):- 白光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每种颜色光的波长不同。
- 水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不同:波长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折射更厉害(偏折角度更大);波长较长的光(如红光)折射相对较弱(偏折角度较小)。
主虹颜色排列(外红内紫):- 经过一次反射后离开水滴的光线,其出射角对于红光最小(约42°),对于紫光最大(约40°)。
- 观察者背对太阳时,只有特定角度(约40°-42°)的光线能进入眼睛。
- 结果: 在彩虹弧的最外侧,你看到的是来自较高水滴、以最小角度(约42°)出射的红光;在彩虹弧的最内侧,你看到的是来自较低水滴、以较大角度(约40°)出射的紫光。因此主虹是 外圈红色,内圈紫色。
二、 双彩虹(副虹/霓)的形成与颜色排列奥秘
基本原理: 同样由阳光照射水滴引起。
关键区别:颜色分离(色散)依然存在:- 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差异仍然导致它们以不同角度出射。
副虹颜色排列(外紫内红):- 经过两次反射后离开水滴的光线,其出射角发生了反转。
- 对于红光,出射角较大(约50° - 53°);对于紫光,出射角较小(约53° - 51°)。
- 结果: 在副虹弧的最外侧,你看到的是来自较高水滴、以较小角度(约51°)出射的紫光;在副虹弧的最内侧,你看到的是来自较低水滴、以较大角度(约53°)出射的红光。因此副虹是 外圈紫色,内圈红色,与主虹完全相反。
三、 为什么双彩虹中副虹更暗、更模糊?
能量损失: 光线在水滴内部每多一次反射,就会损失一部分能量(被水滴吸收或散射)。两次反射比一次反射损失的光更多。
光线路径更分散: 两次反射导致光线离开水滴时的角度范围更大(约50° - 53°),使得同一区域接收到的光线密度更低。
叠加效应减弱: 主虹的光线集中在一个较窄的角度带(40°-42°),亮度高且边界清晰;副虹的光线分散在更宽的角度带(50°-53°),亮度低且边界模糊。
四、 关键区域:亚历山大暗带
- 位置: 位于主虹(内圈)和副虹(外圈)之间的天空区域。
- 成因:
- 对于主虹(一次反射),这个区域的角度(约42°-50°)太小,没有足够的一次反射光线能到达观察者眼睛。
- 对于副虹(两次反射),这个区域的角度又太大(小于50°),没有足够的两次反射光线能到达。
- 结果: 这个夹在两道彩虹之间的天空区域,接收到的、经过水滴“有效加工”的光线最少,因此显得比彩虹内部和外部更暗,形成一条明显的暗带。
总结奥秘:
颜色顺序反转: 一次反射(主虹)→ 外红内紫;两次反射(副虹/霓)→ 外紫内红。 这是双彩虹最核心的光学奥秘。
亮度差异: 两次反射导致更多光线损失和更分散的出射,使得副虹比主虹暗淡。
亚历山大暗带: 两道彩虹之间光线“匮乏”的区域,形成明显的暗带。
下次再看到双彩虹,你可以这样欣赏:
先找到明亮的主虹:记住
“外红内紫”。
在主虹外侧寻找较暗的副虹:它的颜色顺序是
“外紫内红”,与主虹相反。
观察两道彩虹之间的天空:你会发现那里明显更暗,那就是
亚历山大暗带。
理解这些原理,你就真正看懂了双彩虹这个自然现象背后的精妙设计——它本质上是阳光、水滴和人类观察视角共同演绎的一场光的魔术表演!
小知识拓展:
- “霓”是副虹的正式名称,常与“虹”并用(霓虹)。
- 霓虹灯(Neon Light)的名字正是来源于彩虹(霓虹),因为早期灯管能发出类似彩虹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