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行驶时没有绿皮火车那种标志性的“哐当”声,核心奥秘就在于“无缝钢轨”技术的应用以及与之配套的高精度轨道设计和维护体系。 这确实是轨道设计领域的一项重大进步,背后蕴含着精密的工程学原理。
以下是详细解析:
“哐当”声的根源:钢轨接头
- 传统绿皮火车(以及早期铁路)的钢轨是一节一节铺设的,每节钢轨长度通常为25米或12.5米。
- 钢轨之间会留有一定的缝隙(称为“轨缝”),这是为了应对钢轨热胀冷缩的特性。当温度升高时,钢轨会膨胀伸长;温度降低时,会收缩变短。预留缝隙可以防止钢轨在高温时因膨胀受限而弯曲变形(俗称“涨轨跑道”)。
- 关键点: 当车轮滚过这些预留的轨缝时,会与下一节钢轨的端部发生撞击。这种连续的、周期性的“撞击-下落”动作,就是产生“哐当哐当”声响的根本原因。同时,这种冲击也会加剧轮轨的磨损,影响乘坐舒适性。
高铁的“静音”秘诀:无缝钢轨
- 核心概念: 现代高铁(以及大部分现代化铁路干线)采用的核心技术就是无缝钢轨。
- 实现方式:
- 将工厂生产的标准长度钢轨(通常100米或500米)在铺设现场通过焊接(主要使用铝热焊或闪光接触焊)连接成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长的超长钢轨。
- 在更长的线路上,这些超长钢轨之间会使用一种特殊的伸缩接头(能够纵向滑动,吸收少量位移)连接,最终形成贯穿整个区间甚至整条线路的“无缝”轨道。
- 消除“哐当”声: 没有了短距离的周期性轨缝,车轮在绝大多数路段都是在连续、平滑的轨面上滚动,彻底消除了因跨越轨缝而产生的撞击声。这是高铁安静运行的最主要原因。
无缝钢轨如何解决热胀冷缩?
- 无缝钢轨并非完全没有“缝”,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将轨缝数量减少到最低(通常只在桥梁、隧道等特殊结构两端或非常长的区间之间才设置少量伸缩接头),并有效控制钢轨内部的温度应力。
- 锁定轨道:
- 在铺设无缝钢轨时,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称为“锁定轨温”或“中和轨温”,通常是该地区年平均气温)。
- 在这个温度下,使用高强度、高阻力的扣件系统(如弹条III型、IV型扣件)将钢轨牢牢地“锁定”在轨枕(通常是混凝土轨枕)上。
- 这些扣件提供了巨大的纵向阻力,阻止钢轨在温度变化时自由伸缩。
- 应力管理:
- 当实际温度高于锁定轨温时,钢轨想伸长但被扣件强力约束,内部产生压应力。
- 当实际温度低于锁定轨温时,钢轨想缩短但被扣件强力约束,内部产生拉应力。
- 设计要点: 通过精确计算和选择锁定轨温,确保在最极端的最高温和最低温条件下,钢轨内部产生的压应力和拉应力都不会超过钢轨材料的强度极限,从而保证轨道的稳定和安全,不会发生胀轨或断轨。
高铁轨道设计的其他“大学问”
无缝钢轨是基础,但要实现高铁的高速、平稳、安静运行,还需要一整套高精度的轨道设计、施工和维护技术:
- 高平顺性: 轨道的几何形状(高低、水平、方向、轨距)必须达到极高的精度标准(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任何微小的不平顺都会在高速下被放大,不仅产生噪音,还会影响安全和舒适性。这依赖于精密的测量、高标准的施工工艺和大型养路机械的定期精细维护(如捣固、打磨)。
- 稳固的基础: 采用混凝土轨枕(替代木枕)和整体道床(如板式无砟轨道或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砟轨道直接将轨枕或轨道板浇筑在混凝土底座上,替代了传统的碎石道砟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平顺性和耐久性,进一步减少振动和噪音,且维护量小。
- 高精度扣件系统: 提供强大的纵向阻力以锁定钢轨,同时提供适当的弹性以缓冲轮轨冲击、降低噪音,并能精确调整轨距和高低。
- 优化的轮轨关系: 对钢轨顶面(轨头)和车轮踏面进行精确打磨(称为“钢轨打磨”和“车轮镟修”),使其达到最佳匹配的廓形,减少摩擦、振动和噪音(如滚动噪音、啸叫声),提高运行平稳性和轮轨寿命。
- 大半径曲线和缓坡: 高铁线路设计采用非常大的曲线半径(通常数公里)和非常平缓的坡度,使列车能够高速平稳通过,减少离心力和加减速带来的冲击和噪音。
总结:
高铁消除“哐当”声的关键在于无缝钢轨技术的应用,它通过焊接长钢轨和强力锁定,大幅减少了轮轨之间的冲击点。但这只是庞大系统工程的核心一环。配合高平顺性设计、稳固的无砟道床基础、高精度扣件、优化的轮轨接触面以及严格的施工和维护标准,共同构成了高铁轨道设计的“大学问”,最终实现了高速列车平稳、安静、安全的运行。这背后是材料科学、结构力学、测量技术、施工工艺和维护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