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即使是最精密的电子秤,其性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漂移或退化。温度漂移和传感器老化是导致这种性能变化的两大核心因素。
以下是针对温度漂移和传感器老化的详细影响分析:
1. 温度漂移的影响分析
-
原理:
- 电子秤的核心称重元件是称重传感器(通常是应变片式传感器)。应变片是一种粘在弹性体上的特殊金属箔或半导体材料。当弹性体受力变形时,应变片的电阻值会随之改变。
- 电子秤通过测量惠斯通电桥(由应变片组成)输出的微小电压变化来感知重量。
- 几乎所有构成传感器的材料(金属、半导体、粘合剂、弹性体)以及电子秤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放大器、ADC、参考电压源)的物理和电气特性都会随温度变化。
- 金属应变片: 其电阻温度系数和弹性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会导致灵敏度(输出信号与载荷的比值)随温度变化。
- 半导体应变片: 对温度变化更敏感。
- 弹性体: 其杨氏模量(刚度)会随温度变化,影响受力时的变形量。
- 惠斯通电桥: 温度变化可能导致各桥臂电阻变化不一致,产生零点和灵敏度漂移。
- 电子电路: 运算放大器的输入失调电压/电流、增益、ADC的参考电压和线性度都可能随温度漂移。
-
影响表现:
- 零点漂移: 当秤上无载荷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零点)会随温度变化。这导致秤在空载时显示不为零(需要频繁去皮),或者去皮后实际重量包含误差。
- 灵敏度漂移: 传感器对相同载荷产生的输出信号大小随温度变化。这意味着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称重会得到不同的读数,且误差通常与载荷大小成正比(例如,温度升高可能导致读数偏小)。
- 非线性误差增加: 温度变化可能使传感器在不同载荷点上的线性度变差。
-
为什么校准能缓解:
- 现代电子秤通常内置温度传感器和温度补偿算法。
- 定期校准(尤其是在不同温度点进行校准)对于建立准确的补偿模型至关重要。校准过程会:
- 在多个温度点测量传感器的零点输出和灵敏度。
- 将这些数据存储在秤的存储器中,形成补偿曲线或查找表。
- 在实际称重时,秤根据当前温度读取补偿值,对原始称重信号进行修正。
- 如果长期不校准,或者使用环境温度与上次校准时的温度差异很大,内置的补偿模型可能不再准确,导致显著的称量误差。
2. 传感器老化的影响分析
-
原理:
- 称重传感器在长期、反复的机械应力(加载/卸载)、环境因素(湿度、化学腐蚀、粉尘)和时间的作用下,其物理和电气特性会发生不可逆的缓慢变化。
- 材料蠕变: 弹性体在持续负载下会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蠕变),导致在相同负载下输出信号随时间缓慢增大(正蠕变)或减小(负蠕变)。
- 材料松弛: 与蠕变相关,弹性体在固定变形下,其内部应力会随时间缓慢减小。
- 机械疲劳: 反复的加载和卸载循环会导致材料微观结构发生变化,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和滞后性。
- 环境因素:
- 湿度/腐蚀: 可能导致应变片粘合剂性能下降、应变片或引线腐蚀、桥路电阻变化。
- 化学侵蚀: 某些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能腐蚀弹性体或电子元件。
- 粉尘/颗粒: 进入机械结构可能影响活动部件的灵活性或增加摩擦。
- 过载或冲击: 超出量程的载荷或剧烈机械冲击会永久性地损伤弹性体、应变片或机械结构,导致灵敏度永久改变、零点偏移或非线性加剧。
- 电子元件老化: 放大电路中的元器件(电阻、电容、半导体器件)参数会随时间缓慢漂移。
-
影响表现:
- 零点漂移: 空载输出信号随时间缓慢变化。
- 灵敏度变化: 传感器的满量程输出发生改变,导致所有称量结果按比例偏大或偏小。
- 线性度变差: 传感器在不同载荷点上的输出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增大。
- 滞后性增加: 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之间的差异增大。
- 重复性变差: 对同一载荷多次称量结果的一致性下降。
- 稳定性下降: 读数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应有的波动。
-
为什么校准能缓解:
- 校准无法阻止老化过程本身,但可以检测和量化老化带来的误差。
- 通过定期使用已知准确质量的标准砝码进行校准:
- 检测零点漂移: 空载时检查显示是否为零(或记录零点偏移值)。
- 检测灵敏度变化: 加载标准砝码(尤其是接近满量程的砝码),检查显示值是否准确。如果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则表明灵敏度发生了变化。
- (可选,更高级校准)检测线性度/滞后性: 通过多个不同载荷点的校准(如满量程的 10%, 20%, 50%, 90%, 100%),可以评估传感器性能是否全面退化。
- 根据校准结果:
- 如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记录下来作为参考,或者进行软件调整(零点调整、量程调整/span调整)来修正当前偏差。
- 如果误差超出可接受范围或性能严重退化(如线性度、重复性变差),则表明传感器可能已损坏或寿命终结,需要维修或更换。
总结与结论
- 温度漂移: 是可逆但难以完全消除的影响因素。它会导致零点和灵敏度随环境温度动态变化。内置温度补偿是必要的,但补偿模型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定期校准提供的数据基础。不校准或校准间隔过长会导致补偿失效,温度变化时产生显著误差。
- 传感器老化: 是缓慢、不可逆的退化过程。它会导致零点漂移、灵敏度变化、线性度/重复性/滞后性等性能指标全面下降。定期校准是监测老化程度、量化误差、并在软件层面进行有限修正(零点/量程调整)的唯一有效方法。它也是判断传感器是否仍能满足精度要求或需要更换的关键依据。
因此,定期校准是电子秤维持其标称精度、确保测量结果可信赖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它能够:
更新和验证温度补偿模型,抵御温度变化的影响。
检测和量化由老化引起的性能退化。
通过软件调整(调零、调量程)补偿部分可修正的漂移。
及时发现严重故障或失效,避免因不准确称量造成的损失或风险。
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 GMP, GLP)和法规对测量设备计量溯源性及定期核查的要求。
校准频率取决于电子秤的使用频率、环境条件(温度波动、湿度、腐蚀性)、要求的精度以及制造商的建议。高精度秤、频繁使用或在恶劣环境使用的秤需要更频繁的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