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平原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发展高度依赖辽河水系。水资源,尤其是辽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对维持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的生命线:灌溉水源的保障
- 降水不均的补充: 辽河平原虽属温带季风气候,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播种期常遇干旱(春旱),夏季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辽河水系为平原提供了稳定、可控的灌溉水源,是抵御干旱、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 灌溉系统的核心: 辽河干流及其支流(如浑河、太子河、绕阳河等)构成了密集的灌溉网络基础。依托河流修建的大量水库(如大伙房水库、观音阁水库、葠窝水库、清河水库等)、灌区(如盘锦灌区、浑沙灌区、浑蒲灌区等)、提水泵站和引水渠道,将河水输送到广袤的农田,实现了大面积的有效灌溉。没有辽河水系,如此规模的灌溉农业是无法实现的。
农业高产稳产的核心支撑
- 满足作物需水: 水稻是辽河平原(尤其是下辽河平原/辽河三角洲)的标志性作物,其生长周期需水量巨大且要求稳定供水。辽河水系是水稻种植的命脉。此外,玉米、大豆、小麦、蔬菜等旱田作物在关键生长期(如拔节、抽穗、灌浆)也需要充足水分,灌溉能显著提高单产和品质。
-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如持续高温、阶段性干旱)频率增加。稳定可靠的灌溉水源是农业生产应对气候风险、实现稳产的最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塑造高产农田生态系统
- 冲积平原的沃土: 辽河及其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平原沉积,形成了深厚、肥沃的冲积土(草甸土、水稻土等),这是高产农业的物质基础。河流的泛滥和沉积过程(在现代水利调控下)依然对维持土壤肥力有间接贡献。
- 水盐平衡的调节: 在辽河下游低洼地区(如盘锦),地下水水位高且矿化度高,存在盐渍化风险。完善的灌溉排水系统(依赖河流作为水源和排水通道)能有效淋洗盐分、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渍化,保障农田生产力。著名的盘锦大米产区就依赖这种精细的水盐管理。
- 湿地生态与农业的协同: 辽河河口地区拥有广阔的湿地(如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淡水输入维持了湿地的生态功能,而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提供生物多样性(如为稻田提供害虫天敌)等方面对周边农业有积极贡献。盘锦的“蟹田稻”模式就是利用这种生态协同的典范。
其他相关农业活动的基础
- 水产养殖: 辽河水系为平原的池塘养殖、水库养殖以及稻田综合种养(如稻蟹、稻鱼)提供了水源和适宜的水环境。
- 畜牧业: 大型养殖场的饮水和清洁需要大量水源,河流是重要的供应来源之一。
- 农产品加工: 部分农产品初加工(如清洗、浸泡)也需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挑战与重要意义凸显:
水资源总量有限与需求增长: 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相对有限,而随着工农业发展、城市扩张和生态用水需求增加,农业用水面临竞争压力。
高效、节约利用水资源(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对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质保护: 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对辽河水质构成威胁。
保护河流水质不仅关系到灌溉用水的安全性(避免重金属、有机物污染农产品),也关系到下游湿地生态和河口渔业资源。清洁的水源是生产优质农产品(如绿色、有机食品)的前提。
水利工程维护与调度: 水库、渠道、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需要持续维护和科学调度,才能确保在需水高峰期(如春季泡田插秧、夏季抗旱)有充足的水量供应,在汛期又能有效防洪排涝。
地下水超采问题: 部分地区过度依赖地下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甚至引发地面沉降。
合理调控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以地表水(河水)为主,地下水作为补充和应急,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结论:
辽河之于辽河平原的农业,如同血脉之于生命。水资源是辽河平原农业发展的基石、命脉和核心驱动力。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直接水源保障,支撑着大规模灌溉农业体系和高产稳产,还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盐碱治理、湿地生态等农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在面临水资源总量约束、水质保护、需求竞争等挑战的今天,科学规划、高效利用、严格保护和优化配置辽河水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实现辽河平原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没有辽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辽河平原“东北粮仓”的地位将难以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