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冰雹这种具有破坏性的天气现象,包括其形成原理、常见发生区域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
一、 冰雹的形成原理:一场云中的“冰球制造”过程
冰雹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剧烈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发展旺盛的强对流云(积雨云) 中,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上升气流、丰富过冷水滴和较大垂直厚度的云体。其核心原理是过冷水滴的反复冻结与增长。以下是详细步骤:
种子形成:
- 云中初始的冰晶或雪花作为凝结核。
- 更常见的是,云底附近的小水滴(云滴或雨滴)被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到云的中上部(温度低于0℃的区域),瞬间冻结形成微小的冰粒(霰)。这就是最初的“雹胚”。
碰撞与增长:
- 这些雹胚被强烈的上升气流托举着,在云中温度低于0℃的区域(0℃层以上)上下运动。
- 云中含有大量过冷水滴(温度低于0℃但仍保持液态的水滴)。当雹胚在上升过程中与过冷水滴碰撞时,过冷水滴会迅速冻结在雹胚表面,使其体积增大。这个过程称为干增长,因为冻结速度快,冻结时释放的潜热来不及完全散失,冰层中会包裹一些气泡,形成不透明、白色、质地较松软的冰层。
湿增长与下落:
- 当冰雹增长到一定大小,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它会开始下落。
- 在下落过程中,如果穿过云中温度接近0℃、过冷水滴含量非常高的区域(通常在0℃层附近),碰撞的过冷水滴不能立即完全冻结,会在冰雹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然后水膜再冻结。这个过程称为湿增长,形成的冰层透明、致密、坚硬(类似玻璃)。
- 如果冰雹在下落过程中又遇到一股新的上升气流,它会被再次抬升到云中低温区,重复干增长过程,增加一层不透明的冰层。
反复循环与最终降落:
- 冰雹在云中经历多次的上升(干增长)和下落(湿增长)循环,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冰球制造机”里被反复“裹糖衣”一样,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交替增长。
- 每次循环都使冰雹体积增大。冰雹最终能长到多大,主要取决于上升气流的强度(决定了它能托起多大的冰雹并使其在云中停留多久)和云中过冷水滴的含量(决定了增长速率)。
- 当冰雹增长到足够大,以至于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它时,它就会最终降落到地面,形成我们看到的冰雹。
关键要素总结:
- 强烈的上升气流: 是冰雹形成和增长的核心动力,使雹胚能在云中长时间停留并上下运动。
- 丰富的过冷水滴: 是冰雹增长的“原料”。
- 大的云体垂直厚度: 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冰雹经历多次增长循环(通常云顶高度需高于-20℃等温线高度)。
- 合适的温度层结: 0℃层高度适中(通常在3-5公里),保证冰雹在增长过程中能经历干、湿增长阶段。
二、 常见发生区域:全球与中国的雹灾多发区
冰雹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季节性和地理分布特征:
全球范围:
- 中纬度内陆地区: 是全球冰雹最频繁、最严重的区域。这些地区春夏季地表受热不均,容易形成强烈的热力对流。
- 高山及高原的下风方/迎风坡: 地形抬升作用强烈触发对流。
- 著名多发区: 美国中部大平原(“龙卷风走廊”也是强雹暴高发区)、加拿大草原省份、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欧洲阿尔卑斯山北麓、中国青藏高原东侧和华北地区、印度北部、南非东部高原等。
中国范围: 中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 地理分布: 总体呈“西多东少、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
- 主要多发区:
- 青藏高原区: 雹日最多(年雹日可达15-35天甚至更多),但雹粒相对较小,危害相对较轻(因人口稀少)。主要受高原热力和动力抬升影响。
- 北方地区:
- 华北地区: 京津冀、山西、内蒙古中南部、山东、河南北部。春季和初夏多发,常与冷锋活动相关。雹粒较大,危害严重(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 西北地区: 甘肃、陕西、宁夏、新疆部分地区。受地形和冷空气活动影响。
- 云贵高原: 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等地,受地形抬升和西南暖湿气流影响。
- 东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夏季多发。
- 季节分布: 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季和初秋(4月-9月),其中5月-6月是北方冰雹高峰期(强对流天气活跃),7月-8月是南方和青藏高原的高峰期。一天中多发于午后到傍晚(热力条件最好)。
三、 对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毁灭性的打击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突发性、局地性、毁灭性的,被称为“铁灾”:
直接物理损伤:
- 机械性破坏: 高速下落的冰雹直接砸伤、砸断植物的茎、叶、花、果实。造成叶片穿孔、撕裂、脱落;茎秆折断;花朵掉落;果实被砸伤、砸落、变形甚至粉碎。
- 损伤程度: 取决于冰雹的大小、密度、持续时间、硬度以及作物种类、生育期。鸡蛋大的冰雹比黄豆大的冰雹破坏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处于开花期、幼果期、成熟期的作物最为脆弱。
影响作物生理过程:
- 光合作用受阻: 叶片大面积受损,严重减少光合面积,影响作物后期生长和产量形成。
- 伤口感染: 冰雹造成的伤口极易成为病菌(真菌、细菌)入侵的通道,诱发各种病害(如玉米大斑病、小斑病、果树腐烂病等),造成二次伤害。
- 养分水分运输受阻: 茎秆受损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向上运输。
- 落花落果: 花朵和幼果被砸落,直接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特定作物影响:
-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抽穗扬花期或灌浆期遇雹灾,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叶片砸烂影响灌浆。
-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烟草): 叶片、花蕾、棉铃、菜薹、烟叶等被砸坏,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
- 果树(苹果、梨、桃、葡萄等): 花期、幼果期遇雹灾,导致落花落果;成熟期遇雹灾,果实被砸伤、砸落,失去商品价值。果树本身(枝叶、树皮)也会受伤。
- 蔬菜(尤其是保护地蔬菜): 露地蔬菜被砸烂;冰雹还可能砸坏温室、大棚的覆盖材料(塑料薄膜、玻璃),造成设施损毁和棚内作物受损。
- 花卉、药材: 同样面临毁灭性打击。
间接影响:
- 土壤板结: 密集的冰雹冲击可能导致土壤表层板结,影响透气性和后续播种、出苗。
- 农田积水: 伴随冰雹的强降雨可能导致农田积水,引发涝害。
- 心理冲击与经济损失: 农民短时间内巨大的投入化为乌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打击。
四、 应对与防御措施
面对冰雹灾害,防御措施主要包括:
监测预警:
- 利用气象雷达(能有效探测到冰雹云的特征回波,如“钩状回波”、“三体散射”)、气象卫星、地面观测站等,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
- 建立快速、准确的冰雹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及时向公众和农户发布预警信息。
人工影响天气(防雹):
- 主要方法: 在冰雹云发展的早期或关键区域,向云中发射装有碘化银的火箭弹或高炮弹。
- 原理(“争食”理论): 碘化银是高效的冰核,大量引入后,使云中过冷水滴在更多的人工冰核上冻结,形成大量的小冰雹(霰)。这些小冰雹要么来不及长大就下落融化,要么互相竞争有限的过冷水资源,从而抑制或减少少数大冰雹的形成。“爆炸”理论认为爆炸冲击波能干扰上升气流或促进过冷水冻结。
- 效果: 在组织良好、作业及时的防雹作业中,能有效减轻雹灾损失,但无法完全消除冰雹,效果也受作业时机、部位、云物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
工程措施:
- 防雹网: 在果园、高价值经济作物田(如蔬菜、药材)上方架设高强度尼龙网或金属网,物理阻挡冰雹。这是最直接有效的保护措施,但成本较高。
- 加固农业设施: 提高温室、大棚的抗击打能力(如使用更坚固的覆盖材料、加固骨架)。
农业管理措施:
- 调整种植结构: 在雹灾多发区,适当减少易受灾的高秆、脆弱作物种植面积,改种抗灾能力较强的作物或早熟品种(避开雹灾高发期)。
- 灾后补救: 及时清理受损植株残体,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恢复生长(对尚有恢复能力的作物),及时补种或改种短季作物。
- 农业保险: 积极投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尤其是雹灾险),在灾害发生后获得经济补偿,降低损失。
总结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的产物,其形成依赖于强烈的上升气流、丰富的过冷水滴和足够厚的云层。它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山地高原的下风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特征。中国是雹灾多发国,青藏高原雹日最多,华北、西北等地雹灾最重。
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是毁灭性的,主要通过物理损伤破坏植物的器官,影响生理过程,并易诱发次生病害,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收,尤其对处于关键生育期的果树、蔬菜、大田作物威胁巨大。
防御冰雹灾害需要依靠现代化的监测预警系统、科学的人工防雹作业、推广防雹网等工程措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灾后管理以及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