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光学现象(幻象),而不是平行时空的入口或投影。
它完全可以用大气光学的原理来解释,与平行时空这种高度理论化的物理学概念无关。
以下是关键点的解释:
原理:大气折射(光线弯曲):
- 空气的密度会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热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大)。
- 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对光线的折射率也不同。
- 当近地面空气层(例如被太阳晒热的沙漠、路面或海面)与上方空气层存在显著温差时,就会形成密度梯度明显的空气层。
- 光线在穿过这些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会发生连续、逐渐的弯曲(折射),而不是直线传播。
- 这种弯曲使得光线传播的路径变成曲线。
形成“幻象”的过程:
- 当光线弯曲的曲率足够大时,它可以将来自地平线以下或远处(通常在地平线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弯折”到观察者的眼中。
- 观察者沿着最后进入眼睛的光线方向看去,会看到物体出现在它实际位置的上方(上现蜃景,如海面上看到“悬浮的船”或“空中楼阁”)、下方(下现蜃景,如沙漠中看到“水潭”)甚至发生扭曲变形(复杂蜃景)。
- 观察者看到的是真实物体发出的光线,只是这些光线经过了大气层的扭曲,使得物体看起来出现在了一个它实际并不存在的位置,或者被拉伸、压缩、倒置了。这就是“幻象”的本质——位置或形状的错觉。
为什么不是平行时空?
- 缺乏科学证据: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海市蜃楼现象涉及时空结构的变化、虫洞或与其他维度的连接。平行时空理论(如多世界诠释)目前仍是高度推测性的物理学假说,远未得到证实,更没有被观察到能产生如此大规模、可预测且能用经典光学解释的视觉现象。
- 可预测性与可重现性:海市蜃楼的发生条件(特定的大气温度梯度)是明确的,其类型(上现、下现)和出现的位置(通常在平坦地表的地平线附近)也有规律可循。科学家和气象学家可以预测并在特定条件下重现类似现象(例如在实验室或特定环境中模拟)。这与平行时空的随机、不可预测性完全不同。
- 对应真实物体:绝大多数海市蜃楼都能找到其对应的真实光源(远处的船、岛屿、车辆、棕榈树,甚至城市景观)。有时因为距离太远或大气扭曲严重,原始物体难以辨认,但它确实存在。平行时空理论无法解释这种与真实世界物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 经典物理学的解释已足够:大气折射理论完美地、定量地解释了海市蜃楼的形成机制、类型和特征,不需要引入更复杂、更未被证实的理论(如平行时空)。
总结: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大气层中因温度梯度导致的密度变化而发生弯曲(折射) 所产生的一种光学错觉(幻象)。你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物体发出的光线,只不过这些光线被大气“弯曲”了路径,使得物体看起来出现在错误的位置或发生了变形。这是一种自然界的奇妙光学魔术,而非通往另一个宇宙的窗口。它证明了大气层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透镜,能够扭曲我们看到的景象,但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