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湿度、光照是最核心、最需要精细调控的三大要素。以下是它们的调控要点:
核心原则: 平菇的不同生长阶段(菌丝体生长阶段、原基形成阶段、子实体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成功的栽培关键在于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动态、精准地调控环境。
一、 温度调控
-
菌丝体生长阶段:
- 最适温度: 24°C - 27°C。这是菌丝生长最快、最健壮、污染风险相对较低的温度范围。
- 调控要点:
- 保持稳定: 避免温度剧烈波动(±5°C以上),温差过大易导致菌丝活力下降、生长不良或诱发杂菌。
- 避免高温: 超过 30°C 时,菌丝生长速度虽然可能加快,但菌丝细弱、易老化、抗逆性差,且极易引发杂菌(尤其是绿霉、毛霉、链孢霉)爆发。夏季高温是主要挑战,需要采取降温措施(如遮荫、喷水、加强夜间通风、使用水帘/空调等)。
- 避免低温: 低于 15°C 时,菌丝生长极其缓慢甚至停滞,显著延长发菌周期。冬季需采取加温措施(如暖气、热风机、地热线等),但要注意安全(防火、防一氧化碳中毒)和湿度保持。
- 料温监控: 菌丝生长会释放热量,导致料温(袋内/瓶内/床内温度)通常比环境气温高 2-5°C。必须监测料温,防止内部温度过高(“烧菌”)。
-
原基形成(出菇诱导)阶段:
- 关键温度: 需要较大的温差刺激(变温刺激)。这是诱导平菇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关键信号。
- 调控要点:
- 制造温差: 通常需要 8-10°C 的昼夜温差。例如,白天保持 18-20°C,夜间降至 10-12°C(具体温度范围因品种略有差异)。持续 3-5 天。
- 避免恒温: 在适宜菌丝生长的恒温条件下,平菇难以形成原基或形成缓慢、不整齐。
-
子实体发育阶段:
- 最适温度: 13°C - 18°C(因品种差异较大,低温型品种可低至 5-10°C,高温型可达 20-25°C,需根据品种特性调整)。这个温度范围子实体生长速度适中、菇体紧实、品质好。
- 调控要点:
- 保持稳定: 子实体对温度波动敏感,剧烈变化易导致畸形菇(如瘤状菇、长柄菇、不开伞菇)。
- 避免高温: 超过 20°C(尤其对低温/中温型品种):
- 子实体生长过快,菌盖薄、菌肉疏松、易开伞、品质下降。
- 菇体颜色变浅(如灰黑色品种变灰白)。
- 病虫害(菇蚊、菇蝇、细菌性病害)风险显著增加。
- 菇体易发粘、腐烂,货架期缩短。
- 避免低温: 低于 8°C(对大多数中温品种):
- 子实体生长极其缓慢,延长采收周期。
- 可能导致菌盖边缘生长停滞或向下翻卷(“鸡爪菇”)。
- 低温高湿易造成冻害或水浸状腐烂。
二、 湿度调控
-
菌丝体生长阶段:
- 最适湿度:
- 培养料含水量: 装料时控制在 60% - 65%(手握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滴下)。过低则菌丝生长慢、稀疏;过高则透气差,易导致厌氧发酵、酸败、杂菌滋生(尤其是细菌和酵母)。
- 空气相对湿度: 60% - 70%。主要目的是防止培养料表面过早失水干缩。湿度过高(>75%)会显著增加袋口/瓶口或料面的杂菌污染风险。
- 调控要点:
- 料水比精准: 拌料时严格控制加水量。
- 适度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排出菌丝呼吸产生的 CO2 和少量代谢水汽,维持适宜的湿度环境,防止闷湿。
- 避免喷水: 此阶段严禁向菌袋/菌床直接喷水,极易导致污染。
-
原基形成阶段:
- 最适湿度:
- 空气相对湿度: 需要提高到 85% - 90%。高湿度是原基形成和存活的关键。湿度过低,刚分化的小原基会迅速干枯死亡(“干枯蕾”)。
- 调控要点:
- 勤喷雾: 向地面、墙壁、空中喷雾增湿,避免水滴直接喷到原基上(水滴冲击会损伤幼嫩原基)。
- 覆盖保湿: 对于床栽、畦栽等方式,可在料面覆盖无纺布、地膜(打孔)等保湿,但需注意通风,防止 CO2 积累过高。
- 减少通风: 此阶段通风量可比发菌期稍减,以维持高湿度环境,但仍需保证基本的空气交换。
-
子实体发育阶段:
- 最适湿度:
- 空气相对湿度: 85% - 95%。这是子实体快速膨大、保持鲜嫩饱满的关键。湿度过低是导致菇体干硬、开裂、边缘焦黄、产量品质下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 调控要点:
- 勤喷、细喷、雾化好: 使用雾化效果好的喷头,向空中、地面、墙壁喷雾,尽量避免大水直接冲击菇体(易造成斑点、发黄、水烂)。小菇蕾期更要轻柔。
- 看菇喷水: 观察菇体状态。菇盖边缘发白、向上翻卷,表明湿度不足;菇体发粘、水渍状,表明湿度过高或通风不良。
- 采前控水: 采收前适当减少喷水或停水几小时,降低菇体表面湿度,有利于提高耐贮运性。
- 与通风协调: 高湿必须配合良好的通风,否则极易滋生病害(褐斑病、软腐病等)和导致菇体缺氧畸形。
三、 光照调控
-
菌丝体生长阶段:
- 需求: 不需要光照,甚至需要避光(黑暗或极弱光)。强光会抑制菌丝生长,甚至导致光氧化损伤。
- 调控要点:
- 保持黑暗: 发菌场所(菇房、培养室)应尽量保持黑暗。门窗可挂遮光帘。
-
原基形成阶段:
- 需求: 需要弱光刺激(50 - 200 Lux)。散射光是诱导原基形成的重要环境信号之一。完全黑暗条件下,原基形成困难或不整齐。
- 调控要点:
- 提供散射光: 打开门窗或使用弱光源(如低瓦数节能灯),使菇房内有朦胧可见的亮度即可。避免阳光直射或强灯光照射料面。
-
子实体发育阶段:
- 需求: 需要充足的散射光(200 - 1000 Lux)。光照对子实体形态发育和品质至关重要:
- 促进菌盖分化与着色: 光照不足会导致菌盖小、菌柄细长(“高脚菇”)、颜色苍白(缺乏应有的灰黑、灰白、浅褐等色泽)。
- 提高品质: 适当光照使菇体更结实、风味物质积累更好。
- 避免畸形: 光照不足是导致“长柄小盖”畸形菇的主要原因之一。
- 调控要点:
- 保持散射光: 利用自然散射光(北向窗户、遮阳网下)或人工光源(日光灯、LED灯)。光照强度以能清晰阅读报纸为宜。
- 避免直射光: 阳光直射会灼伤菇体(局部发白、发黄、干枯),并导致菇体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品质劣变。必须做好遮阳措施(遮阳网、草帘等)。
- 光照均匀: 确保菇房内各区域光照相对均匀,避免局部过暗或过亮。
总结与关键点
阶段管理: 严格区分菌丝生长、原基形成、子实体发育三个阶段,并分别提供最适宜的环境组合。
温湿度协同: 高温必须配合高湿,否则极易干菇;高湿必须配合通风,否则极易闷菇、病菇。低温时湿度可稍低,但也要防止干冷风直接吹菇。
通风是生命线: 贯穿整个栽培过程,尤其在子实体阶段。其作用包括:
- 提供氧气(O2),排出二氧化碳(CO2)(高CO2导致畸形菇)。
- 调节温湿度。
- 降低病害发生率。
- 关键: 找到通风与保湿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是技术核心。通常采用“少量多次”的通风方式,并在通风后及时补湿。
监测与记录: 使用温湿度计、光照计(或经验判断)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并做好记录,便于分析问题和优化管理。
品种差异: 不同平菇品种(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深色种、浅色种)对环境要求有差异,栽培前务必了解所栽品种的特性。
环境调控要点简明表
生长阶段
温度 (°C)
空气相对湿度 (%)
光照 (Lux)
关键调控要点
菌丝体生长
24-27 (最适)
60-70
黑暗/弱光
料含水60-65%;
料温监控防烧菌;
稳定避高温(>30℃); 适度通风;
禁喷水
原基形成
变温刺激 (8-10℃温差)
85-90
弱散射光 (50-200)
制造温差;
大幅提高湿度; 提供弱光; 喷雾增湿(
避喷原基); 稍减通风保湿度
子实体发育
13-18 (依品种定)
85-95
充足散射光 (200-1000)
稳定避高温(>20℃);
勤细喷雾保湿;
强通风配合;
充足散射光避直射; 采前控水
精准掌握并协调好温度、湿度、光照这三大要素,同时结合有效的通风管理,是获得平菇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