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
“雌雄何首乌”作为两个性别不同的独立个体或根块形态显著区分雌雄的说法,在植物学上是不成立的。
何首乌(
Fallopia multiflora /
Polygonum multiflorum)是
雌雄同株植物。
民间流传的“人形雌雄对”何首乌,绝大多数是
人为造假或特殊生长条件(如模具限制)形成的畸形根,与性别无关。
植物界存在多种性别表达方式(雌雄异株、雌雄同株、两性花等),但何首乌不属于需要区分雌雄植株的类型。
详细解析:
何首乌的植物学性别:雌雄同株
- 何首乌属于蓼科(Polygonaceae)植物。
- 它的花是两性花(Perfect Flower),或者更准确地说,在同一花序或同一植株上,通常同时存在功能性的雄蕊(产生花粉)和功能性的雌蕊(接受花粉、结籽)。
- 也就是说,一株何首乌本身就同时具备产生花粉和接受花粉、结籽的能力。它不需要像银杏、猕猴桃、杨树柳树那样,必须区分“公树”(只开雄花)和“母树”(只开雌花)才能完成繁殖(雌雄异株)。
- 因此,从植物繁殖的角度看,不存在所谓的“雌株何首乌”或“雄株何首乌”。每一株健康的成年何首乌都能自己开花结果。
“雌雄何首乌”传说的来源与真相(主要是根的形状):
- 这个传说主要源于对何首乌肥大块根特殊形态的附会,尤其是当两个块根偶然呈现出类似人形(一似男,一似女)的轮廓时。
- 自然成因: 何首乌的块根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土壤中石块挤压、自身分叉、病虫害或偶然的畸形发育等因素影响,可能长出一些类似人形或动物形状的形态。两个相邻生长的块根偶然形成类似“一对”的形状,完全是随机事件,与植物的性别毫无关系。植物性别由花的结构决定,根是营养器官,其形态不携带性别信息。
- 人为造假: 市场上或传说中刻意呈现的“人形雌雄对”何首乌,绝大多数是人工制造的假货。 常见手法包括:
- 模具种植: 在何首乌幼小时,将其放入预先雕刻好男女形状的模具(如瓦罐、木模)中种植。随着块根长大,被强行塑造成模具的形状。收获后,将两个“人形”根配对,冒充千年灵物“雌雄何首乌”高价出售。
- 雕刻拼接: 直接用其他植物的根(如芭蕉根、薯蓣类根茎)或普通何首乌根进行雕刻、拼接、粘贴,伪装成人形对。
- 药用价值误区: 无论根的形状如何怪异,何首乌的药用成分(如蒽醌类化合物、二苯乙烯苷等)主要与其品种、生长年限、种植环境、加工方法有关,与根是否像人、是否成对、是否被附会为“雌雄”毫无科学关联。现代药理研究也从未证实“雌雄配对”有何特殊药效。
植物性别表达的多样性(科学真相):
- 植物的性别表达远比动物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雌雄异株: 这是最接近动物“分公母”的模式。种群中存在雌株(只产生雌花/胚珠)和雄株(只产生雄花/花粉),如银杏、猕猴桃、杨树、柳树、菠菜、芦笋等。何首乌不属于此类。
- 雌雄同株异花: 同一植株上既开雄花也开雌花,如玉米、黄瓜、南瓜、板栗等。
- 两性花(雌雄同花): 一朵花内同时具备功能完善的雌蕊和雄蕊,这是最常见的类型,如桃花、樱花、百合、月季、大豆、小麦等。何首乌的花属于此类或非常接近此类(花序中花的结构)。
- 杂性同株: 同一植株上既有两性花又有单性花(雄花或雌花),如芒果、荔枝。
- 性别可塑性: 有些植物的性别表达会受到环境(如温度、营养、损伤)或年龄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 判断植物性别看花: 科学上区分植物性别,唯一可靠的方法是观察其花的结构——看它产生的是花粉(雄性生殖细胞)还是胚珠/种子(雌性生殖细胞及其产物),或者两者都有。
总结:
- 世界上不存在生物学意义上的“雌雄何首乌个体”。何首乌是雌雄同株植物,每株都能自花(或同株异花)授粉结实。
- “人形雌雄对”何首乌是文化传说和人为造假(模具培育或雕刻)的产物,其奇特形态是偶然畸形或人工干预的结果,与植物性别无关,也无特殊药效依据。
- 植物性别表达多样,判断依据是花的结构。何首乌的花决定了它无需区分雌雄植株。
因此,下次再听到“雌雄何首乌”的说法,尤其是看到成对出售的“人形”根块时,请记住:这要么是自然界的偶然巧合,要么是人工制作的工艺品或骗局,绝非植物学上的性别区分。了解植物的科学真相,才能更好地欣赏自然的奇妙,避免被误导。